千古忠義 話關羽——中國京劇臉譜彩色金銀紀念幣(第2組)“關羽臉譜”金幣賞析 |
京劇中關羽由花臉應工,又名紅凈;現由武生扮演,統稱紅生。其藝術特點是唱起來,嗓音高亢渾厚,比花臉秀氣悠揚,比老生豪放勁拔,藝術處理獨具一格,紅生有些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堅實的武功和特殊的訓練;紅生的代表劇目有《古城會》、《華容道》、《漢津口》、《戰長沙》、《水淹七軍》等。
關羽通常戴頭發黑三髯口,但在《水淹七軍》、《走麥城》等戲中戴黲三;在所有關羽戲中,皆用紅臉,但在京劇《斬熊虎》中卻是例外:說是關羽原名馮賢,為救一民女,不畏強暴,殺死縣令及其舅,逃奔他鄉;途中入圣母廟,圣母對他“點化”才使之改變面色,并為他改名換性。因此,演出《斬熊虎》這出戲,關羽在圣母點化之前為“素臉”,戲中經圣母點化之后,需在神案下當眾快速改畫成紅臉。這一切的設置,不是去“刻畫”關羽這一“人物”,而是根據已經“刻畫”定型的關羽來創設京劇舞臺藝術形象。
京劇舞臺上,關老爺這一“人物”作為一個內涵固定的概念、符號而存在:忠義千秋、人神合一。現今有關羽戲,《斬熊虎》、《水淹七軍》、《走麥城》等,共計四十余出。從這些“老爺戲”來看,情節的編排均以關羽這一概念、符號為依據,老爺戲的獨特身段、念法、唱法,也是從千百年來早已為人所接受的文化精神而來;觀眾、演員、劇本中的“關羽”是三位一體、完全同一的,他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關羽,而是民間傳統文化層累疊加起來的關老爺;他已經從具體的歷史個人剝離、抽象出來,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時代精神。該幣忠義精神與文化含意豐富、深遠,色澤鮮艷、喜慶和人物形象都符合民族傳統“武財神”之審美需求,是為,可藏可賞之上品。(供稿: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作者:連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