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幣從1997年到1999年三年間發行了3組“迎春圖金銀紀念幣”,可謂是開辟了賀歲題材紀念幣的先河。有些人說筆者牽強附會,明明是“迎春圖”怎么能和“賀歲”掛起鉤來?因為賀歲題材要與過年有關,而眾所周知中國人年是特指舊歷年的“春節”,所以,迎春圖便可理解為與賀歲有關的題材。再看這三組幣的幣面內容,1997年和1999年的正反面圖案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1999年的幣委托瑞士造幣廠上了彩色。正面圖案均為中國傳統宮燈造型,加國名年號;背面主景為三個身著傳統服裝梳著傳統發型的小孩挑燈籠、燃鞭炮的場景,幣的左面是一株臘梅盆景和兩只飛舞的燕子。這正描繪了傳統節日-----春節張燈結彩,燃放爆竹除舊迎新,兒童這一春天的使者歡快嬉戲的情景,尤其是1999年的彩色銀幣以絢麗的色彩烘托了過年的喜悅氛圍。這兩組紀念幣幣面構圖飽滿勻稱,人物動作神態惟妙惟肖,主從景致安排合理,盛開的臘梅、翻飛的燕子、燈籠上的“春”字和兒童爛漫天真的神態從動靜兩方面描繪了生機盎然的春的到來。
1998年迎春圖紀念幣的正面依然是宮燈、國名和年號的組合,背面圖案為三個小孩放風箏的場景。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常把風箏列在“歲時風俗”類中,可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一種應節的娛樂項目。春節前后,南來的和風漸漸驅走了西伯利亞南下的冷空氣,地表溫度增高,氣流上升,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風箏和春節聯系在一起了。幣上的三個小朋友穿著與上兩組幣中的不同,這暗示了中國春節文化的歷史悠久。三人中一人背著老鷹風箏,一人剛放起蝴蝶風箏,一人剛從包里取出金魚風箏,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這不禁讓人想起“兒童放學歸來早,忙乘東風放紙鳶”的早春景象。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讓人煥發了青春的活力,萌生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作為一枚賀歲幣來說通過傳統文化的魅力打動了人的內心無疑是比較成功的。
最后一枚賀歲紀念幣當屬2004年發行的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紀念幣了。正如馮驥才在《年文化》中所講的“西人的年節,大致是由圣誕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國的舊歷年(現稱春節)則是早早從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熱的臘八粥時,就微薄地聽到了年的腳步。這年的行程真是太長太長,直到轉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在狂熱中才畫上句號。算一算,四十天”。
元宵節銀幣正面采用了中國民間的剪紙元素和國名、國徽和年號的組合。背面通過局部彩色工藝刻畫了一個身著傳統服飾,頭戴虎頭帽,挑著彩色花燈在廟會現場歡快奔跑的場面。幣面截取元宵節一角,通過一個小孩的歡快動作以點代面描繪了元宵佳節人們高興的心情。本色幣面上搭配了顏色艷麗的小孩挑燈形象,真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一下讓整個畫面鮮活靈動起來,起到了以靜化動的藝術效果。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很多,這是設計師留給我們的聯想空間,這就是這枚幣的最大魅力。
總的來看,這些賀歲題材試水紀念幣有如下一些設計特點:第一,都以某一春節民俗活動為題材;第二,都以以點帶面的刻畫方式截取春節活動中最鮮活生動的一個場景來讓觀者展開豐富聯想;第三,都是在正面圖案中刻畫了一種傳統藝術形式或符號,背面結合一項春節民俗活動項目;第四,彩色紀念幣都比本色幣顯得鮮活生動,更有利于表現賀歲題材的紅紅火火的場景。筆者認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1997年和1999年迎春圖紀念幣的圖案相同,略顯重復。而2015年賀歲銀幣是否也延續了這些試水幣的創作風格,讓我們拭目以待。(供稿:包頭鹿騰藏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