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不禁會問,吉祥文化紀念幣不是從2015年開始才發行,怎么早些年就有呢?也難怪大家有所疑問,早些年的吉祥文化紀念幣大部分被收錄于傳統文化系列內,甚至在生肖紀念幣中也可以看到她的影子,沒有像明年這樣系統的進行二級分類罷了。下面我們具體看看這都是一些什么樣紀念幣。
首先要提到的是1994年至1997年連續發行4年的麒麟金銀紀念幣。麒麟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巴像牛,與鳳凰、烏龜、龍并稱為“四靈”。人們常將其用來比喻杰出的人才,并認為是吉祥的象征。麒麟在西方成為“獨角獸”,形狀與中國的麒麟稍有區別,也是一種吉祥物,于是乎這款紀念幣的背面圖案設計為獨角獸,成為中美友好交往的見證。該幣正面圖案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麒麟送子圖,在中國古代多子多福是一種吉祥美好的祝福。相傳麒麟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時才會出現,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麒麟送子也是為這個家庭送來賢才圣人。民間一般用麒麟主太平長壽,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制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現今麒麟被搬上金銀幣,表達了中國人民希望世界太平、家庭美滿、家人健康、子孫多福多才的吉祥寓意和祈盼。
接下來要講到的是從1997年開始到1999年結束的中國傳統吉祥圖紀念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喜慶吉祥,福壽平安,是中華民族千古永恒的希望和追求,是一種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吉祥圖案豐富多彩,神奇怪異,具 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反映出中華民族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年里中國金幣分別發行了以“吉慶有余”、“萬象更新”、“富貴有余”為主題的三組金銀及彩色紀念幣。“吉慶有余”是傳統吉祥紋樣,寓意祥瑞。紀念幣上一兒童背戟抱魚,手攜玉磬。“戟磬”諧音“吉慶”,“魚”與“余”同音;“戟”、“磐”,“魚”隱喻“吉慶有余”。兒童身后背景圖案為荷花, “荷”與“合”同音,比喻生活和諧富裕,到年節之時,家境殷實。這表達了古代人們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
“萬象更新”是指世間所有的事物無象的,有象的,都發生了變更,煥然一新,生機勃勃。紀念幣上一個穿傳統服飾的小孩一個花瓶,背后臥著一頭頂“萬年青”的大象。古人以象為吉祥。《魏書》卷十二,“元象元年(五三八)正月,有巨象自至碭郡陂中,南兗州獲送于鄴。丁卯,大赦,改元。”南方諸國歷代遣使進獻馴象者屢有記載。兩宋時期,宮廷中沒有象院。每逢明堂大祀,都有象車游行。象的背上馱一盆萬年青,或在象的披巾上飾以萬字。即寓意為“萬象更新”。小孩手中的花瓶也取瓶的諧音“平”,寓意身體康健四季平安。這一成語常在春節對聯中出現和“一元復始”搭配使用,充滿了對來年新生活的向往。
“富貴有余”紀念幣的設計構圖顯然是對傳統年畫“富貴有余”做了修改,傳統年畫中一個胖小孩騎在魚的背上,背景圖案為牡丹花加蓮花,而紀念幣上則是小孩高舉大魚,身兩邊分別放了兩瓶牡丹花,當然這都是構圖的需要,總體寓意符號沒有變動。無非是以牡丹來象征富貴,花瓶來暗示平安,用魚來相關富足,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設計師對吉祥寓意的處理手法。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造型方式上以強調意象美為特色 ,充分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字與圖畫同源,相通相融的特征。
另外一些其他類型的主題中也若隱若現能看到一些吉祥文化的影子,如1990年的龍鳳呈祥紀念幣、1992年的龍馬紀念幣,以及包含在生肖紀念幣中的“三羊開泰”、“七世封侯”、“雙龍戲珠”等都充滿了吉祥文化的元素。
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支流,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中國金幣人,我們應該本著“傳承文化”的宗旨,以金銀紀念幣為載體,大力宣傳、推廣吉祥文化這一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精神遺產,讓其在金銀的襯托下折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供稿:包頭鹿騰藏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