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普賢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賞中國佛教圣地峨眉山紀念金幣三枚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蘇軾在游廬山《題西林壁》中的前兩句,用在2014年3月21日發行的中國佛教圣地峨眉山金銀幣的菩薩設計造型上,可謂貼切傳神。眾所周知,佛教圣地(第3組)峨眉山紀念幣的設計借鑒了前兩組的成功經驗,在三枚金幣上刻畫了普賢菩薩的不同形態,在設計特點上移步換景,完整地表現出了菩薩鴻德無邊慈悲為懷的智者形象。
「中國佛教圣地峨眉山5盎司金幣背面圖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5盎司金幣背面的菩薩造型。圖案上的四面十方普賢金像位于峨眉山金頂,通高48米,重達600多噸,建筑面積10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賢像。想要在方寸間通過高度來塑造佛的廣大和佛法無邊,忠于金像原作者的創作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金幣設計者采取了長鏡頭仰視角度來全面展示塑像全景,甚至主圖高度達到頂天立地的程度——第三層菩薩頂上的塔尖直頂幣緣上端,底座下的臺階和兩側的漢白玉列象一直延伸至幣面最下端。據說,金佛48米的通高代表的是阿彌陀佛的48個愿望。“十方”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意喻普賢無邊的行愿能圓滿十方三世諸佛和蕓蕓眾生。如果不能全景式地再造金像,勢必會影響到原作諸多的佛教寓意。菩薩像的俯視角度,背景襯托幻彩工藝的佛光,讓觀者感覺到一種佛法無邊普度眾生的威嚴和凝重。幣的上半圈環形祥云帶宛如一輪新月,此時幻彩背景又像一輪光芒絢麗的太陽,日月同輝更加襯托出普賢菩薩德澤蒼生佛法無邊的形象。綜觀這枚幣的設計風格,取遠景仰視角度刻畫了四面十方普賢菩薩法力無邊普度眾生的頂禮膜拜之像。
「中國佛教圣地峨眉山1公斤金幣背面圖案」
1公斤金幣背面的圖案源于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是寺內最珍貴的一件文物,全像通高7.35米,普賢及蓮臺高4.05米,所騎白象高3.3米,重62噸,是萬年寺鎮寺之寶,也是峨眉山鎮山之寶。幣面取45°角度近景再造普賢騎像圖,比較真實完整地塑造了普賢菩薩和坐騎栩栩如生的姿態。
相傳,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四川地方官員多次向皇帝上奏說普賢菩薩在峨嵋山現相。篤信佛教的皇帝便下詔指派工部官員前往成都,專門督造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的銅像。金幣上普賢菩薩頭戴五佛金冠,頭向左微斜,雙眉清秀彎曲,兩眼含神平視,鼻小口端,腮部豐滿,兩耳佩環,頸戴項圈,胸垂珠飾。上身垂直端坐,身著披肩,環系彩帶,胸部半露。雙腿盤曲,坐在蓮花寶座之上,莊重之間,又顯自然。雙臂彎曲,手執如意一只。菩薩身后佛光環繞,祥云裊裊。蓮花寶座下,一頭白色大象,俯首貼耳,目光下視。鼻低垂,六只長牙外伸,四蹄平站于四朵蓮花之上。普賢菩薩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儼然一位貴婦,雍容華貴,典雅端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