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榴梁:出譜錢試析 |
致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它是賞錢,封建帝王賞賜有功大臣或友好邦國,常鑄金質或銀質的錢幣,這類金銀錢官爐制作,精美工整,文獻有記載。出土有實物。大家的認識比較統一,但品種相對單一,以金銀開元通寶為代表,舉世聞名,所以在近代的錢譜中均無補充入錄。第二種說法是供養錢、廟宇錢。上世紀八十年代,五臺山大修時發現的上千枚淳化元寶金錢,是宋代皇帝的親賜供養錢,這批實物共有四式,但若仔細觀察,四式僅是粗框,它們的每枚實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別,所以可以斷定是工匠手工打造所成。廟宇供養錢在宋代較為風行,既有皇帝所賜的供養錢,必有大臣所獻的供養錢。當前存世的一些金質銀質錢幣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供養錢,應該是可信的。第三種說法認為它是禮錢和“馬屁錢”,指的是封建三朝的大臣豪富,用銀質或是金質的錢幣作為互贈禮錢或是向帝王上貢的“馬屁錢”。這類錢大都是民間工匠所鑄,具有名稱多、重復少的特點,傳世品時有發現,所見皆為單品。第四鐘說法認為它是稱量金銀等同的流通錢。這種說法的認同者比較少,因為唐宋明清的金銀大多以錠和元寶為流通物,重量以一兩、五兩、十兩、五十兩為主體,一兩以下的錢幣型金銀幣制作成本較高,重量又不統一,使用時還得重新稱重才能作價流通,所以這類金銀錢在流通時只能作為碎銀或碎金處理,不能以個體實物獨立流通。
第三類“出譜錢”是當前爭論最激烈的品種,有認為是大珍品,也有認為是臆造品“老沖頭”。例如,順治通寶背一兩大錢,有些實物具有較好的包裝,絕非現代所鑄,所以有人稱其為大珍品。有一家深圳金融錢幣專刊甚至將此品刊登在封面之上,以示其珍貴程度。但也有人對這枚錢幣有相反的評價,認為順治背一兩大錢,完全以明代洪武、天啟大錢的風格出現,不合潮流,與順治同時代的地方政府所鑄的興朝通寶,直徑為50毫米,背面值只有一分,而身為開國皇帝的順治通寶,直徑相似,面值卻高達一兩,相差一百倍,豈不是自取其辱嗎?為此斷定順治大錢為臆造品。有人說,一部分順治大錢的包漿可以看到民國以前,當時《歷代古錢圖說》的編者不可能不知曉,但他們沒有將此錢收錄入譜,就是斷定此品為“老沖頭”,才這樣處理的。再例如祺祥通寶、同治通寶合背大錢,所見實物大都包漿和順,絕非現代仿品,對于此錢,也有兩中截然不同的評判,有人說此錢傳世稀罕,又反映了時代特征,確屬難得一見的珍品,也有人說祺祥這個年號是咸豐死后,八大臣搞出來的,遭到了當時西太后慈禧的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