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枚元武宗時期珍稀錢幣鑒賞 |
發布日期:13-01-17 09:15:0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界 作者:遼寧 葉柏光 |
元代貨幣史是中國古代貨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歷史典籍和資料的散佚和缺失,使得今天的人們無法從現存的元代典籍中窺見元代貨幣史的全貌。 在《元史》中關于青銅貨幣鑄造之事,僅涉獵了寥寥數語,卻也透露出了元代青銅鑄幣的點滴情形。對于我們認識和了解元代青銅鑄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元代取代金朝和南宋王朝統一中原,奪取全國政權之后,打破了中國傳承了近千年的青銅鑄幣為主幣的流通貨幣制度,大力印造和推行紙幣并形成了整套的紙幣發行制度,成為繼金代之后第二個以紙幣為主幣的朝代。這一制度貫穿了元代興亡的始終。相反,元代的青銅鑄幣退而求其次,由于官方害怕銅錢流通會影響到紙幣的發行,以至于幾次下令禁止使用銅錢。史書記載有元一代僅有兩次鑄造青銅錢幣的記載,一次是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鑄行“至大通寶”(漢文)和 “大元通寶”(八思巴文),第二年就因元武宗的死亡而罷鑄。另一次是元順帝至正十年至十四年期間鑄造“至正通寶”。兩次鑄錢鑄期很短,鑄量有限,存世量稀少,已經成為今天的錢幣收藏領域的寵兒和稀罕之物。 盡管史書只記載了元代僅有的兩次鑄錢的事情,但是,經過幾代古錢幣收藏家和愛好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斷搜求,精心整理和研判,使得一些沒有被元代史籍加以著錄的元代青銅幣陸續被發現和收藏,它們不僅填補了歷史記載的空白,而且進一步豐富了元代青銅貨幣的歷史遺存。 首先我們來關注一下元武宗至大三年行鈔鑄幣的情況: 元武宗于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即位之后,賞賜無休,揮霍無度,使得國庫空虛入不敷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巨大的財政虧空,元武宗于至大三年下詔:推行新的鈔票——“至大銀鈔”,同時開鑄青銅貨幣,“至大通寶”小平錢(光背,漢字楷書)和“大元通寶”折十錢(八思巴文)。史書記載:元武宗至大三年尚書省言:以銀鈔為母,至元鈔為子,宜與銅錢通行。大都(今北京)立資國院,山東、河東、遼陽、江淮、湖廣、四川立泉貨監。六(行省的)產銅之地設提舉司十九(處)鑄錢。曰“至大通寶”,每一文準至大銀鈔一厘。又鑄“大元通寶”(八思巴文),每一文(枚)準“至大通寶”錢十文。(同時)歷代銅錢悉依古例與至大(通寶)通用。當五、當三、折二并以舊數用之。 但是推行未及一年,至大四年正月元武宗死,仁宗即位。仁宗當上皇帝之后,對元武宗的執政理念進行了重大調整。其中調整貨幣政策,成了首當其沖的事情。至大四年四月,仁宗頒下《罷至大錢鈔詔》,詔罷至大銀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