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收藏的情愫 |
發布日期:14-02-27 09:23:0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揚州晚報 作者: |
是吃過大虧、露過大怯的人。先說吃虧。那是在1978年,我11歲的時候,農村老家的奶奶去世了,在處理奶奶遺物的時候,我找到散落的數十枚銅錢,并且由于看到了“光緒”的字樣,于是猜到上邊刻的字應該都是古代年號。于是,我從遠房親戚家找到一本舊詞典,憑著附錄中的中國古代紀年表,硬是一個一個地弄清了那些錢幣上的年號都是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在那一堆里,最多的是“乾隆通寶”,最大的是“崇寧重寶”,最輕最薄的是“宣統通寶”,而最古老的是“大中祥符”,竟然是北宋時期宋真宗的年號!試想,我當時只有11歲,那心情得有多激動!但是,好景不長,姨奶奶的一個孫子,仗著人高馬大,硬是搶走了其中最大最重的兩枚。后來,另一個親戚的孩子趁我午睡時偷走了我穿成一串的其他錢幣,有人看到了他,他卻死不承認。至于露怯,則是在我工作以后,有一次寫文章,想當然地說不存在“大明通寶”這種以國號為名的錢幣。當時就有人指出這是不對的,后來一查,的確,有大明通寶,是清初的南明小朝廷鑄造的。
小小的錢幣,里邊就有這么多故事。想到泱泱中華之五千年,該有多少故事呢? 有確切紀年的錢范雖然殘缺但非常珍貴,因為習慣上鑄錢后必須要“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