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秦漢的黃金貨幣 |
發布日期:09-10-20 08:58:4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黃金網 作者: |
不能作為黃金貨幣改革的證據。漢武帝鑄作的白金貨幣,引起了大量盜鑄。"自造白金五銖錢后五歲,而赦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以致一度形成"天下大氐無慮皆鑄多錢"的局面。為什么銀錫鑄作的白金幣竟然會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風波?其主要原因是處于自然金屬形態的銀錫成為國家法定的金屬鑄幣。按照白金幣與銅錢的法定比價,一枚重八兩的銀錫龍紋鑄幣值銅錢三千,稍輕的也值五百與三百枚銅錢。這種不合理的法定比價,決定了盜鑄者大量私鑄白金幣以獲取暴利。由此可見,原本處于自然金屬形態的銀錫,一旦成為法定的鑄幣,就馬上會遇到盜鑄的問題。漢武帝在鑄作白金幣時,規定了白金幣與銅錢的法定比價,但對黃金貨幣則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這不是偶然的。西漢的黃金貨幣仍處于稱量貨幣階段,不存在盜鑄問題,因而歷次銅錢改革沒有涉及到黃金貨幣,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西漢的銅錢存在著盜鑄問題,作為黃金貨幣卻與銅錢不同,只存在一個真偽的問題。當時鑄作偽金的風氣比較盛行,因而民間流行著"金可作,世可度"[③⑩]的諺言。如果有人一旦衣服車馬鮮明,就會被人懷疑為私作黃金,例如,王吉"世名清廉",而"車馬衣服其自奉養,極為鮮明",因此"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傳王陽能作黃金"[③①]。可見民間鑄作偽金之多。此外,還有關于偽作黃金的書籍《枕中鴻寶苑秘書》,"更生幼而讀誦,以為奇,獻之,言黃金可成。上令黃尚方鑄作事"[③②],甚至連皇帝都想通過方術冶煉黃金。偽黃金的鑄作曾經引起一些社會問題。"先時多作偽金,偽金終不可成,而徒損費,轉相誑耀,窮則起為盜賊"[③③],因而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③④]。 銅錢盜鑄與黃金偽作,從表面上看都是西漢社會的嚴重問題,但卻反映了兩種貨幣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產生的不同問題。作為稱量貨幣的黃金,一方面既有貨幣的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使用價值的商品屬性。任何一種商品,都可以具有真與偽的問題。作為稱量貨幣的黃金,在西漢以后不作為貨幣時,也同樣存在著真與偽的問題。黃金的偽作貫串封建社會的始終,只是西漢社會比較嚴重而已。銅錢的盜鑄,促使西漢王朝不斷進行大規模的貨幣改革,而黃金的偽作也只能是下令禁止而不見改革的措施。 (三)國庫財政儲藏,不以黃金為計;王侯功臣賞賜,則有賜金數萬。 《漢書·食貨志》記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巨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