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上的書法家 |
發布日期:14-01-03 08:56: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藝術品鑒》雜志 作者:吉林廠平 汪運渠 |
必傳!兄不能也。”
吳在外事活動中,亦將大篆用得淋漓盡致。光緒十年(即鑄“吉林廠平”這一年),吳赴吉林與俄合勘邊界,據理力爭,爭回被沙俄侵占的琿春黑頂子區,勘界既竣,效法漢代名將馬援,在邊界長嶺子立銅柱,高一丈二尺,手書大篆勒銘其上,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1900年,俄軍入侵東北時,將“可立不可移”的銅柱碎為兩段,運至伯力博物院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吳任首席代表與沙俄勘界,爭得了中國在圖門江的航行權,手書大篆 “龍虎”二字,意為“龍蟠虎踞”、“龍驤虎視”,鐫刻在涼水圖門江邊的花崗巖上,雄渾大氣,力透頑石。1941年,負責修筑鐵路的日本人宮本芳男,領民工用吊車將其向北移至300米的山坡上。1982年,我國撥專款就地修建了一座具有清代特點的木石結構六角形保護亭。1986年,由于修筑圖琿公路和鐵路,又將龍虎石刻移入琿春市內。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吳大澂請纓攜漢“度遼將軍”印率領湘軍奔赴前線,沿途還帶著刻工,手摹夏商彝卣文字讓刻工們銘刻在槍桿上,所攜槍枝,斑駁幾遍。此時湘軍內腐,吳大澂卻頗為自負,放言:“本帥具七擒七縱之能,倭酋有三戰三北之兆。”并懸掛免死牌,日軍官兵火冒三丈,非殺吳不可。惟岸田吟香奏請日本當局:“吳某徒為大言,政事兵略均非其所長,惟小學、篆法為絕學。請飭萬一擒獲,勿傷其軀命,俾至吾國傳清國絕學”。一仗下來,清兵潰不成軍,吳欲舉劍自裁,為部下所阻,乃浩嘆曰:“余實不能軍,當請嚴議。” 吳大澂頗不為清議所容,京下諺云“吳清卿一味吹牛”,遂被革職。黃遵憲曾作《渡遼將軍歌》,首數句用調侃的語氣提到吳大澂勒銘銅柱的功勞: 將軍慷慨來度遼,揮鞭躍馬夸人豪。平時搜集得漢印,今作將印懸在腰。將軍鄉者曾乘傳,高下句驪蹤跡遍。銅柱銘功白馬盟,鄰國傳聞猶膽顫。 結句極盡挖苦,但也不失客觀: 將軍終是察吏才,湘中一官復歸來。八千子弟半摧折,白衣迎拜悲風哀。幕僚步卒皆云散,將軍歸來猶善飯。平章古玉圖鼎鐘,搜篋價猶值千萬。聞道銅山東向傾,愿以區區當芹獻。藉充歲幣少補償,毀家報國臣所愿。燕云北望憂憤多,時出漢印三摩挲。忽憶遼東浪死歌,印兮印兮奈爾何。 吳大澂被革職三十年后,顧起潛作《吳愙齋先生年譜》,始為辯誣,顧頡剛有評論云:“自甲午一役,誰不以鹵莽咎先生者,咎之不已,更誚之曰浮夸。訛言朋興,前后相繼,耳食者遂信為實然。及讀此編,乃識先生一生未嘗以一己之榮華而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