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上的書法家 |
發布日期:14-01-03 08:56:5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藝術品鑒》雜志 作者:吉林廠平 汪運渠 |
![]() 吉林廠平(正) 吉林廠平(背)
![]() 吳大澂《題周人鐘拓本》
![]() 吳大澂行書團扇
文 ○ 汪運渠 吉林廠平,是我國最早的一套機制銀幣,鑄于光緒十年(1884年),幣文為吳大澂所書。 《吉林通志》載:1884年,吉林省制錢緊缺,商家無現錢使用,致使銀價暴漲,百貨騰貴。吉林將軍希元上奏朝庭,陳述制錢缺乏,市面蕭條,擬鑄銀圓以代替鈔票,以資發餉云云。這位將軍性子有點急,未等朝廷準奏,即從軍餉中提取紋銀五千兩開鑄,結果朝廷回復不準鑄行,但已鑄了一些,所以流傳下來者極少。 “吉林”,在滿語中的意思是“船廠”,當地對銀的重量單位用“廠平”,所以希元將軍鑄的這套銀幣從俗稱“吉林廠平”。此幣分為六等,分別為一兩、七錢、半兩、三錢、二錢和一錢。正面上方是一圓形“壽”字,雙螭環繞,前三種中心方框內幣文篆書十二字,后三種十字,分別是“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官局監制”,“光緒十年吉林官局監制”。背面中心方框內分別以古隸標明重量,從“廠平一兩”到“廠平一錢”。四周方紋環繞,并有滿文四字,以示幣值。 吳大澂(1835 — 1902年),原名大淳,字清卿,號恒軒,別名愙齋、白云病叟,江蘇吳縣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擅畫山水、花卉,精于篆書,皆得力于金石鑒賞修養。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官至左都御史,湖南、廣東巡撫,乃清之封疆大吏。吳大澂少有慨然經世之志,在庭試之前即以才名動京城,自己對拿第一名亦躊躇滿志,未料到試前患痢疾數日,答卷時手腕發軟,鼎元為洪鈞所得。洪鈞這人現在人大多不知,但其妻卻大名鼎鼎,是名妓賽金花。 吳大澂為政多有建樹,但書生意氣甚濃,舉止于世人目之為“怪”。吳大澂小篆學李斯、李陽冰,到了酷似的程度,用筆中鋒,骨力凝重。爾后醉心金文,將大篆融入小篆,結體方正規整,布白巧妙而富于變化,既有二李的圓潤,又有金文的凝重,為世人所推崇。吳大澂嗜古如癡,竟到了不分場合的程度,奇聞不斷。在湖南判案用大篆,下屬如看天書,還得拿回來詢問,吳大澂花翎頂戴高坐大堂,手講指畫以告之。平時給人寫信也用大篆,其師潘文勤得之最多,不半年成四大冊。一日吳見潘,剛落座,潘就說:“老弟以后寫信還宜稍從潦草,我將你的信裝裱,費用都快付不起了。”這個潘文勤處事亦極其夸張,沒過幾天又給吳寫信: “老弟古大篆,精妙無比。俯首下拜,必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