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介紹——兩漢五銖 |
發布日期:09-12-08 18:19:4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后,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制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準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鐘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余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如下: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制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后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征。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后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準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采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準,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后,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后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后,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范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