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于紅錢的咸豐寶迪 |
發布日期:09-12-06 08:53:5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殷國清 |
清朝于新疆地區設立了多處官辦鑄錢機構,并鑄造了許多在外形、文字上帶有濃厚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錢幣。由于這類錢幣大多以純凈的紅銅為原材料,因此被錢幣收藏者稱為“新疆紅錢”,在國際錢幣界備受重視。 烏魯木齊舊稱“迪化”,大約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設立“寶迪局”鑄錢,根據張炯伯《大錢考》及《會典事例》記載,“迪化寶迪局當八當十兩種。咸豐五年正月,因新疆躐獲銅礦,特準設寶迪局。其鑄大錢,未見題準明文,或外省以意鑄造也!碑敃r清王朝已顯露衰敗跡象,外屈于強虜,內疲于鎮壓各地民眾起義,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 這一切都導致了財政危機和通貨膨脹,清政府一面發行大面額的紙幣“寶鈔”,同時又拋出面值不斷增高的“大錢”。新鑄銅錢一日三變,從當五、當十、當五十,一直漲到當百、當五百、當千。前朝沿襲流通的一文制錢在市場上完全絕跡,而一枚當千大錢的重量只相當于一二十枚標準制錢。根據咸豐七年一月實錄記載:“三月,新直督譚廷襄引見,又奏大錢病民害國,奉旨與王大臣議,得罷前命,改為‘自本年下忙起,直隸征收錢糧,悉改為銀七票三,其大錢三成,即納在鈔票三成之內,交票交錢悉聽其便。’” 這股通貨膨脹的濁流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新疆,所以,寶迪局開張伊始鑄造的就是當八、當十的“咸豐重寶”。當十的“咸豐重寶”有大小二種,大型很少。當時內地流通的都是當五、當十錢,為什么惟獨迪化鑄造當八錢呢?原來那時在迪化一帶每兩銀子可兌八百文錢,一分銀子值八文錢,這就是當八錢的來歷。它只發行了兩年就停鑄,今天已不多見。寶迪局還鑄過一種當八十的“咸豐元寶”,目前所知存世不到十枚,彌足珍貴。實際上當八十大錢只鑄成樣品,并未發行流通過。 雖然新疆錢幣主要以紅銅鑄造,但寶迪局的咸豐錢卻紅、黃銅各半,其文字特點也更接近內地錢幣。同當時的清錢一樣,寶迪局鑄錢的背后有滿文“寶”、“迪”兩字分居左右。 寶迪局只存在3年就關門了。到光緒年間,迪化又設立“寶新局”,仍以傳統的泥窩熔爐化銅鑄錢,鑄造的是“光緒通寶”。這種錢以紅銅為材料,文字也同庫車、喀什等地鑄幣如出一轍,稱得上是真正的紅錢了。寶新局工匠有近百名,分別從新疆各地調來,有管理人員和各工種的分別,按月發薪,是新疆早期的產業工人群體。 光緒末年,寶新局停鑄紅錢,改用鑄造銀圓的機器制銅圓,一直生產到民國。新疆銅圓也繼承了紅錢的地方特色,文字多半不用標準體,接近于手寫體,粗獷豪放。可惜新疆銅圓因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