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俗錢幣的收藏與研究 |
發布日期:13-08-02 16:27:4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雜志 作者: |
sp;近期民俗錢幣總體市場價格有以下特點: 1、珍品價格穩步升高,各類名譽珍品成交價已逾10萬元。 2、神怪、生肖類大錢居高不下,頭版非常見品種均萬元以上,常見品種的頭版極美品數千元。 3、標準宮錢普遍萬元以上,絕美品甚至達到三四萬元。 4、遼花極受追捧,升幅較快,中型文字類均萬元左右,大型的三萬以上。 5、鏤空類價差較大,精品上萬元。 6、馬錢、選仙錢中精品均數千元,特殊的甚至萬元。 7、蘇爐受到廣泛喜愛,頭版極美品也可達數千元。 8、普品民俗錢幣價格品相和題材起主要作用,品好和題材好的成交踴躍,價格也穩中有升,反之則不易成交。 對民俗錢幣的研究和探討 對民俗錢幣的整理和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內地最早能見到的民俗錢幣專集是臺灣陳鴻禧先生的《玩錢集》,書中收錄了約1400余枚民俗錢幣的拓片。幾乎同時,馬定祥先生與他的學生及一些民俗錢幣藏家也開始對民俗錢幣進行系統的搜集和整理,經過近5年的努力,編輯出版了中國內地第一部民俗錢幣專著《中國民俗錢幣》。書中收錄民俗錢幣3000余品,全部為拓片,每枚民俗錢幣按照珍稀程度進行標級。同時期專門的民俗錢幣著作還有盧振海、閻鋒合編的《中國古代壓勝錢譜》。這兩部書對民俗錢幣的基本要素如起源、分類以及用途,含義作了簡要的歸納和闡述,但主要還是側重于盡可能多地收錄不同種類的民俗錢幣,是民俗錢幣的“譜”。90年代郭若愚先生《古代吉祥錢圖像賞析》是第一本對民俗錢幣進行考證、向人們揭示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的著作。 進入21世紀,涌現出一批專門收集民俗錢幣的藏家,他們在不斷吸納藏品品種的同時,開始關注手中民俗錢幣的內在元素,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僅僅追求品相和數量,更愿意去探究那些前人沒有涉足或者沒有深入揭示的問題。而這時剛好是網絡時代的來臨,借助互聯網,泉友們可以自由地展示泉品,發表見解;ヂ摼W使藏家們的眼界大開,新品種層出不窮;ヂ摼W也培養了一種自由的學術氣氛,借助這個平臺,藏家們引經據典,暢所欲言,更令人高興的是,討論還能吸引民俗錢幣藏家以外的學者的興趣和加入,他們中有民俗學者、宗教學者、服飾研究專家,這就更加拓展了民俗錢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