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貨幣如何來到閩南 |
發布日期:13-05-22 14:44: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林南中 |
發現16世紀初期的葡萄牙本土貨幣。因此,筆者認為從1518年葡萄牙商船來到閩南沿海至16世紀30年代末,中葡之間的貿易主要是以貨易貨為主,也有一部分是由葡萄牙的海外轉口貿易中所獲得的白銀作為支付手段。1535年后,西班牙在美洲大量開采銀礦并將其鑄造銀幣,由于西屬美洲(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銀元重量相對統一,成色標準,故在當時的東西方貿易中廣受歡迎,中葡之間的貿易轉而使用西班牙銀元。
流入漳州的葡萄牙使用的西屬美洲銀元大部分都是末經加蓋戳記而直接流入,近幾年,漳州發現了數枚16~17世紀加蓋葡屬巴西標記的西屬美洲十字銀幣(圖1、圖2)。這種帶有葡萄牙標記的西屬美洲十字銀幣,當時先是從美洲流入巴西等葡屬殖民地,經加蓋戳記后再流向海外市場。這種加蓋葡屬巴西標記的十字幣在海外已十分稀少,在閩南更是十分少見,目前僅發現數枚,但它們是中葡貿易使用西屬美洲銀幣的有力佐證。 據《清朝文獻通考》卷十六《錢幣考四》載:“至于福建、廣東近海之地,又多行使洋錢。其銀皆范為錢式,來自西南二洋,約有數等:大者曰馬錢,為海馬形。次者曰花邊錢。又次曰十字錢。花邊錢有大中小三等,大者重七錢有奇,中者重三錢有奇,小者重一錢有奇……閩、粵之人稱為番錢,凡荷蘭、佛朗機諸國商船所載,每以數千萬元計。”由于葡萄牙與西班牙、荷蘭被稱為大航海時代的海上“三劍客”,《清朝文獻通考》所指的馬錢與花邊錢分別為荷蘭與西班牙所鑄,大家容易理解,但很容易誤將書中所說的“十字錢”理解為葡萄牙所鑄,其實這“十字錢”仍然是由西班牙所鑄。 明清時期,我國將海外各國銀元泛稱為“番銀”,對葡萄牙和西班牙亦統稱佛朗機。“塊幣”在西方國家稱“COB”,該幣屬手工打制,形狀大小不一,因打壓受力不同而呈不規則狀,因而又稱之為切割銀幣!皦K幣”始鑄于1535年,歷經約200年,一直到1733年才停鑄,鑄造期間大量流通于世界各地及我國東南沿海。因其正面為十字圖案,所以在我國史料中稱其為“十字錢”。 ![]() ![]()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在隨后被西班牙統治的60多年里,對外貿易使用的顯然只有西班牙貨幣了。1640年,葡萄牙人民起義,起義成功后兩國又各自為政。葡萄牙復國后,開始鑄造一種正面由盾徽和皇冠組成的葡萄牙國徽圖案,背面是宗教十字架圖案的葡萄牙銀元,該銀幣的樣式一直沿用到19世紀初(圖3)。 據筆者調查,17世紀中葉以來葡萄牙本土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