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介紹——隋唐及五代十國 |
發(fā)布日期:09-10-12 13:26:42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唐高祖覺得賞他什么都不合適,于是特地為他創(chuàng)立了天策上將軍這么個封號,并且設置天策府,李世民受封后,在府內設立了文學館,招攬了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位名士,這些人后來都成了他的股肱重臣。梁朱溫稱帝后,為了利用楚牽制當時據有江淮之地的吳國,援引唐高祖封李世民的例子,就給了馬殷天策上將軍的封號,并準其開天策府置右相,為馬殷在楚的統一大業(yè)打下了基礎。
天策府寶錢是錢幣界盛傳的珍品,歷來為收藏家夢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詩描述了過去人們對此錢的重視程度:“易求時且百金直,喜遇翁賞一飯加。有寶若談天策府,不貧于古野人家。”說的是清朝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寶,大喜過望,居然在把玩該錢時多吃了一碗飯。《十國春秋》載:“楚武穆王乾化元年,鑄天策錢,文曰“天策府寶”。《新五代史》載:“殷請于梁,依唐太宗故事,允其開府初鑄。”故而此錢文字制作皆精,天策府寶大如當十,厚肉,字文明坦,楷書,旋讀。前人認定其錢為馬殷開天策府時所鑄的紀念幣。 現有學著認為天策府寶銅錢兼有紀念幣和硬通貨的兩種功能。硬通貨是指它不同于一般貨幣,而是在特殊情況下,如楚境內外貿易等,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十國紀年》載:“馬殷鑄鉛鐵錢,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銅錢。”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內境外,銅錢則非天策府寶莫屬,“特用”兩個字具體地點明了該項錢硬通貨的性質。 從傳世的天策府寶銅錢來看,多有流通使用的痕跡。由于它專用于境外貿易,因此該錢在湖南省外多有發(fā)現,在本地反倒少了。據《泉幣》雜志載,上世紀30年代漢口有人在某銅肆以兩元之價獲得天策符寶,品相俱佳。該人將錢賣給大收藏家羅伯紹,索價三十元大洋。羅告訴此人,這是大珍品。并把錢價加倍給他,該人大喜過望,如實相告廉價所得該錢經過。羅伯昭高風高節(jié),沒有欺其外行,傳為佳話。另載數十年前,在漸江杭州還發(fā)現了一枚背有龍紋的天策府寶,為一賣眼鏡的小販所得,有人疑為偽作,后來小販竟如愿以償,高價賣出。該錢后歸收藏家張叔馴所有。解放后,天策符寶很少再有發(fā)現了。作為硬通貨的天策府寶,在當時的購買力如何呢?孫仲匯先生說道:“如為通用錢,在當時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有可能當百使用。”《歷代貨幣大全·隋唐卷》記載,當時軍閥混戰(zhàn),貨幣政策混亂,天策府寶大銅錢作為硬通貨當百枚小銅錢使用是很正常的。 孟知祥乃后唐明宗之婿,曾帶軍入川征蜀。但乘機攬權,擁有蜀地,叛唐稱帝,國號蜀,鑄行“大蜀通寶”。該錢直徑2.3厘米,錢文隸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