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介紹——隋唐及五代十國 |
發布日期:09-10-12 13:26: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換的。于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寶”,以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行使,目的似在于增加發行,刺激物價,使私錢失去存在的依托。乾封泉寶直徑2.5厘米,隸書,旋讀,光背,銅料精純,鑄工良好。在中國錢幣史上,錢文用泉寶的也極少見。但此大錢推出后效果并不好,老百姓對大錢并無興趣,更為害怕通貨膨脹,因而紛紛收藏開元錢,致使私錢大漲,到最后也不見了,只剩大錢。朝廷見此情景只得下令停鑄,以流通的乾封大錢以一比一開元錢行使之。唐玄宗初期,朝廷吸取經驗,再次整頓私錢,先鼓勵生產,扶植商業發展,鑄造開元錢時,只有新錢質量達到標準才準流通,以增加官錢信用,且增加鑄量,擠兌私錢。這次所鑄的新開元錢,元字也有挑筆的區別,背文增加了星、日紋等。
唐玄宗后期發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這場大亂起于天寶十四年,至肅宗廣德元年始告平定,前后九年。雖然導演這場變故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早已灰飛煙滅,但是他們鑄行的德壹元寶與順天元寶卻時有所見,這一對短命錢也是那一段歷史的見證,它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悲愴的往事。 唐朝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政治腐敗,藩鎮繼起,安祿山率先反叛,其部將史思明很快占據了河北十三郡。唐明皇從笙歌艷舞中驚醒,喪魂失魄,倉惶出逃,急急如喪家之犬。公元789年,叛將史思明占領魏州稱“燕王”(另一頭目安祿山被其子殺死),鑄“得壹元寶”,第二年又據洛陽,稱燕國,自稱“大燕皇帝”,建元“順天”,遂罷“得壹元寶”而鑄行“順天元寶”。得壹元寶在很短的時間內鑄而又廢,這可能與晉武帝司馬炎的問卜的故事有關。晉武帝登基時,曾求告上蒼,以卜世數,結果不想簡策上的數字竟是“一”字,意味著晉王朝只能一世而終。這時司馬炎嚇得渾身發抖,朝臣們面面相覷,只有大臣裴楷引經據典從容地說道,臣聞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他的這席話使司馬炎和噤若寒蟬的群臣們像吃了一顆“定心丸”一樣,頓時轉憂為喜。但是裴楷的能言善辯畢竟掩飾不了嚴峻的事實,其時司馬家王朝已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了。到了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手里,八王作亂,國家傾覆滅亡危在旦夕了。史思明想當“始皇帝”,得一是為天下專,盼望著父傳子,子而孫,子子孫孫,相傳萬代。但是他對“一”字也心有疑慮,故在鑄錢時把“一”故意寫成“壹”。后來他占領了洛陽后,躊躇滿志,以為天下非他莫屬,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