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介紹——隋唐及五代十國 |
發布日期:09-10-12 13:26:4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一種唐代開元大錢拓本,錢徑4.2厘米,錢文筆畫清秀,隸書體,不知是否為史料中所說的白銅大錢。關于開元大錢應進一步研究。
3 五代十國錢幣 唐代的開元通寶是我國貨幣史上最成功的錢幣之一,對后世影響極大。唐亡之后,民眾對它的信任和喜愛并未減少,仍是安定市場的重要手段。五代政府雖不鑄開元錢,但另行鑄幣卻無法改變開元錢在市場中的地位,猶如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出現,一浪一浪地被淘汰。 五代時鑄的第一種錢是后梁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所鑄的“開元通寶”直徑3.5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較差,筆畫生硬,“開” 字為異筆,光背。鑄工與銅質均不佳,錢文書法尤差,幾不成文。朱溫篡唐后,前朝大臣改奉新主,其中位居要職的大有人在。他們多數科甲出身,任何人的書法都要勝此錢文千百倍,怎么說也不至于讓如此水平的人來書寫錢文。想來寫此錢文的很可能是他們的太祖朱溫,但不能確定。此種開元通寶鑄量不多,且傳世極少,為極罕見品。 后唐李氏以恢復唐朝正統為號召,滅梁之后鑄行新錢,仍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少,所剩不。而之后的后唐莊宗時,兵事漸少,商業略盛,市場中錢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間(公元926-929年)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此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但此錢民間有私鑄者。另外有“青泰元寶”,是最后一個皇帝李從珂于清泰年間(公元934-935年)所鑄。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后唐十余年間變動迭起,似不應鑄錢。所以現在學者有認為此錢乃仿自北宋 “崇寧重寶”,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間所鑄。 后晉只鑄過“天福元寶”。史載“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詔許天下民人自鑄,文曰“天福元寶”。今天所見的天福元寶,版式參差不一,輕重不一,有直徑2.5-2.1厘米的,也有直徑2.1厘米以下的,錢文隸書,旋讀,書法平平。大錢應是官制的,鑄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間自鑄的,銅質較差,文字粗糙,因為當時的銅價較高,鑄錢無利可圖,而且銅材不易得,民間往往把古錢銷毀,改鑄銅器,哪里會多鑄銅錢呢?所以天福錢頗稀少難得。當時各處藩鎮割據,不理會中央政府,只是逢年過節,才向皇帝進貢,以表示君臣關系未斷。史載天福二年夏,宣武軍節度使楊光遠進助國錢,現傳世有“助國元寶”一種,直徑2.3厘米,錢文篆書,旋讀,書法平平,鑄工一般,可能乃楊氏所鑄。 后漢僅傳了兩代,共計四年,只有“漢元通寶”錢,此錢直徑2.2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