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下黃金緣何“備受青睞” |
近期,不少地方出現黃金“搶購潮”。在一些黃金產能大省,排隊搶購黃金,甚至斷貨的現象已“不足為奇”。在黃金消費熱持續的同時,國內黃金價格也一路看漲。 “作為投資者,要把握機會,從資產的膨脹與貨幣的貶值中做好對沖,避免貨幣資產大幅縮水,這應是基本底線。”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如是說。在當前通脹預期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黃金等兼具投資和消費價值產品的消費增加是一大趨勢。 抵抗通脹資產保值黃金成為“香餑餑” 我國今年1月CPI同比漲幅雖然低于市場預期,但是增幅仍然達到4.9%,接近5%,顯示當前通脹預期仍然強烈。而此輪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拉動,農產品價格尤其是蔬菜鮮果價格的上漲,直接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容易助長普通百姓的通脹預期。“如何抗通脹”也成為人們資產保值增值必然面臨的問題。 肖磊認為,房地產市場歷來是投資市場最好的抵抗通脹的“硬資產”之一,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最好的投資周期似乎已經“臨時”結束,在股票市場沒有被大多數“資金”一致看好的情況下,其他商品市場必將成為承接更多貨幣流動性的場所。 “商品市場目前來看是對抗通脹的一個重要陣地。”肖磊說:“通脹的表現就是物價上漲,而你持有物,通脹對你就有利,至少可以安心一些。”在這一背景下,去年“蒜你狠”、“姜你軍”的出現,顯示出部分投資者把目光投向了商品市場。然而,蔥姜蒜等商品,雖然價格高企,目前看是供不應求,但明年就有可能產能過剩,供大于求。風險性較大,因而抗通脹的能力也不是很強。 肖磊認為,生產和供應周期越長的商品,抵抗通脹的能力就越強。自2002年中國政府開放黃金市場以來,黃金價格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上漲,究其原因,除了全球性貨幣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主要還是黃金市場的供應有限、生產周期較長的緣故。全球每年的黃金產量比較穩定,增減幅度不足5%,想大幅增加其產量,需要最少五、六年的時間,所以供應量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價格運行周期相對穩定。除了黃金市場,眾多資源類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于人們來講,持有黃金無疑是抗通脹的一個很好選擇。肖磊說:“自2002年中國黃金市場開放以來,黃金價格從六十多元每克漲至現在的三百多元每克,每年的平均上漲幅度超過了15%,與中國廣義貨幣(M2)增量有所接近,遠遠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 此外,中國消費者一向“買漲不買跌”,黃金價格上漲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黃金“搶購潮”的出現。 國際金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