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 不斷成熟中的中國黃金市場 |
問題 在成熟的市場中,衍生品交易比例占到交易總量的90%以上,但中國黃金市場尚未對此市場進行開發,這直接導致了市場規模有限、黃金投資功能發揮不充分的現狀,從而影響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 2.中國黃金市場交易主體結構不完善 黃金交易市場的主體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類是“當業者”,即由大型的黃金生產企業和需求企業組成;另一類主體是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系統分銷網絡的大型做市商,一般是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組成。從國際黃金市場運行經驗來看,一個成熟黃金市場的主體結構通常是做市商投資主體占主要地位。如倫敦黃金市場,由其五大做市國際金商報出黃金價格,作為其他國家的定價參照標準。而在倫敦金銀協會(LBMA)中,有一半會員是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 而目前我國黃金市場交易主體出現向“當業者”一邊倒的現象,嚴重缺乏有實力的大型做市商,從而影響了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這可以從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的構成結構中體現出來。 截至2009年6月,上海黃金交易所已有162家會員單位,其中主要以生產商、加工制造商等黃金企業為主,有129家,而具有投資性質的金融類會員只有25家,缺乏活躍市場的經紀商和做市商。因此,上海黃金交易所僅僅發揮了商品黃金資源配置主渠道的作用,而金融黃金資源配置渠狹窄,明顯影響其市場效率的發揮。 另外,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會員單位也并未涵蓋所有黃金企業,許多由中小企業組成的場外非標準黃金交易市場的存在同樣降低了整個黃金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對于這些中小企業來說,由于沒有直接進場交易的機會,只能選擇將黃金出售給人民銀行或者制成標準黃金,由會員單位通過黃金交易所代理交易,還有一部分非標準黃金也因此流入黑市,阻礙了黃金礦產資源的有效配置。 (三)中國黃金價格尚未融入國際黃金市場價格體系 目前,中國在實物黃金——黃金原料和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方面,仍然存在較為嚴格的進出口管制。這種管制在某種意義上取得了成功。體現在:首先,中國政府一直鼓勵黃金生產,對于日增長的居民黃金需求也采取了逐步放松的政策,近年來國內黃金供應與需求基本維持了平衡;其次,在上海黃金現貨市場中,國有股份制銀行在自營與代理業務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成為事實上的做市商,構成了國內黃金現貨價格與國外黃金價格盯住制度得以維持的市場基礎。 另一方面,這種管制也帶來了顯著地消極后果。中國黃金市場不得不被動接受國際市場的定價機制,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