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炒黃金的認識盲區和投資困局 |
發布日期:13-05-10 09:04:1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
從4月中下旬到現在,黃金市場走勢波詭云譎。先是大跌走熊,一度創下30年來最大跌幅,而后又大幅反彈,著實刺激了一把。尤其是“中國大媽”橫空出世,短短幾天入手300噸黃金,創造了“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的熱門話題。 不過,段子只是段子,現實卻并非如此提氣。相對于華爾街大鱷在資本市場“追漲殺跌”的手法,中國大媽充其量只是在現貨市場“逢低買賤”。即便抄底到手的300多噸黃金,也不過是整個世界黃金現貨的九牛一毛,而對于黃金期貨乃至金融資本市場的交易量來說,更是可以忽略不計。說實話,中國黃金產量已經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黃金消費量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在世界黃金價格上的話語權,卻并不最具分量。中國大媽能夠抗衡華爾街大鱷,這樣的說法只能是調侃,一笑則已。 黃金一向被國人視為硬通貨,是優質資產。這有文化傳統和歷史經驗,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這種樸素認識在今天恐怕顯得太過膚淺了。比如,“黃金能保值增值”,這種概念就十分可疑。黃金價格長期以來低位震蕩,近十年雖在向上爬升,但今年這波行情,三天急跌就使地上存金總市值蒸發了逾萬億美元。大媽手里的黃金如果經這么一個價格起落,白白支付大量儲存成本不說,還得擔心有假、擔心被盜,根本沒賺到什么,何來保值增值?更何況大媽買黃金,首飾就超過六成,金條還不到三成。考慮到較高的兌現成本,這種“零分紅”的投資,顯然并不適宜作為家庭理財的主要方式。 實際上,在現代金融體系下,黃金投資已經大大異化了。尤其是經過再三杠桿化之后,黃金價格更多地與發達的虛擬市場緊密掛鉤,與美元等主要貨幣的流動性水位緊密相關。大媽們想靠炒黃金來實現資產增值、對抗通脹,完全是以小搏大、盲目而為,而想要在黃金市場上呼風喚雨,就更是不可能。資本市場的變化無常,多空力量的激烈博弈,國際資本大鱷的操縱和控制,讓黃金的金融屬性遠遠超過其他屬性,巨大的風險實在是值得中國大媽們明鑒。 國人對黃金的“認識盲區”,凸顯著一種“投資困局”。說白了,大媽搶黃金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在投資無門的焦慮之下做出的選擇。往大了看,年初中央政府擬定今年我國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目標為13%左右,事實是未到年中,M2就已達百萬億之巨,其中各類儲蓄就占到40萬億。國人財富增加了,當然有好的一面,但必須看到,如此巨量的M2增長,蘊含著巨大金融風險。人民幣跟美元不同,無法在全球實現流動,如果我們對投資還局限于以往的認識,投資領域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