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專欄作家斯蒂芬(Craig Stephen)認為,盡管中國的黃金需求量在去年大增,但是這與人民幣套利交易有很大關系,而伴隨這種交易的退潮,金價未來的地位將變得非常脆弱。
以下即斯蒂芬的評論文章全文:
在過去很長時間當中,投資者一直都擁有一個非常便利的,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確保獲利的策略?中國買什么,大家就買什么。今年早些時候,看上去這樣一個機會又在黃金市場當中出現了,因為數據顯示,中國已經超越了印度,成為了2013年世界市場上第一黃金大買家。
史上第一次,中國的黃金需求突破了1000噸,達到1176噸,較前一年增長41%之多,這還是沒有計入中國央行買進行為的數字。
顯而易見,在這種黃色金屬去年價格下跌了28%之后,中國消費者對它的興趣又被重新點燃了。現在,金價見似又重新回到了上漲軌道當中,而在這轉變里,中國的消費者顯然應該記一大功。
麻煩在于,最近,這個根據中國需求看漲黃金的邏輯似乎頗露出了一些破綻。
上周,世界黃金協會預計,中國的需求今年預計將和去年持平,這也就意味著,去年中國的需求猛增,很可能只是一次性的。
與此同時,就中國的黃金需求增長速度何以突然減緩,可能成立的一個解釋也頗為令人擔憂。世界黃金協會估計,中國或許有1000噸以上的黃金都與金融交易有關。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黃金需求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另外一個成長故事的一部分,即中國影子銀行(行情 專區)業充滿投機色彩的成長,而現在中國政府正在想辦法去遏制這一領域的成長。
換言之,中國的黃金需求其實是成為了龐大的人民幣套利交易的一部分,即投機者都在以美元借貸,將其投入各種以人民幣定價的投資。
報道顯示,以黃金為擔保物其實是很多人已經習慣的一種方法,以確保美元貸款能夠迅速流入到中國。
這也就是說,世界以為他們把黃金出售給了中國,但中國實質上購買的,是另外一種東西。更合乎現實的解釋很可能是,這些黃金購買行為只是影子銀行業的一種手段,他們在想辦法找到渠道,去進入房地產(行情 專區)等投機領域。
中國并沒有披露具體的黃金購買數字,但是外間還是可以通過此香港進口到中國大陸的黃金尋找到某些線索?這部分黃金的價值在1990年為不到50億美元,而2013年已經有了約700億美元。
像這樣的解讀顯然會讓金甲蟲眼中的中國黃金故事減色不少。比如說,想要指望中國旺盛的黃金需求一次又一次出現,顯然有點不夠現實。事實上,盡管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