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corp在去年年底的高盛金屬與礦業研討會上提出一個概念叫“黃金產出見頂”(Peak Gold),認為與20年前的“黃金發現見頂”(Peak Discovery)遙相呼應。與能源中的頁巖油氣不同,黃金似乎看不到有什么新技術能夠讓產量大幅提升。
當然,黃金與能源還有一個不同,那就是黃金并沒有被消耗,以前開采出來的黃金都以某種形式存在于這個星球上。姑且不論Peak Gold理論是否成立,有一點可以肯定,當黃金價格跌破生產成本,金礦商可能會開始減產,尤其是那些高成本產商。因此全球黃金產出出現周期性下降是有可能的。
實際上,從歷史來看,黃金兩輪牛市基本上都對應產出下降的階段。下圖是1971-2011年全球黃金產量走勢,我們可以明顯看到70年代和2000年左右產出的下降。
有意思的是,2015-2016年這個時間點也恰好對應Martin Armstrong周期的一個重大拐點。根據他的ECM模型,2015年10月是一個峰值。前兩個峰值分別是2007年和1998年,分別對應次貸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早在1998年的報告中,Armstrong就預言2015年將是“主權債務危機大爆發”,現在他依然維持這一觀點,而且幾乎明確指向歐債危機。
如果這一預測成立的話(在我看來可能性很大),債券30多年來的牛市有可能結束,而作為規模最龐大的市場,債市巨量資金流出將會進入股市、黃金等“私人部門資產”。用Armstrong的話說,因為這一次是政府出了問題。
如果黃金果真在2015-16年見底,我預計在此之前很可能還會有一次加速探底過程,也許會跌破1000美元,而一些黃金產商的套保行為有可能火上澆油。如果我們把目光僅僅放在未來數個月,整體宏觀基本面與過去一年似乎并沒有太大不同,希臘似乎并不會立即脫離歐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