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文系“雜“文 非農數據再次告訴我們,預測不可靠,媒體也不可靠。要想賺錢,可能需要堵上耳朵,或者像媒體一樣學會“墻頭草隨風倒”,或者說“見風使舵”。度娘百科說這兩句話“多含貶義”,但在金融市場上這兩句話卻是賺錢的金玉良言。當然,金融人士會用比較中性的詞語來表達——順勢而為;媒體人士也有比較中性的表達方式——以事實為依據的客觀報道。
說到此處,語文經常不及格的小編時常感嘆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話來說,其性質就有了天壤之別。比如說“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前者會讓人質疑你的能力,后者會讓人佩服你的勇氣;又比如“肢體接觸”和“打架斗毆”,前者可能讓一位城管保住飯碗,后者則可能讓他被降級為臨時工,然后因不符合試用期錄用條件被開除。
在預測方面,金融機構向來是屢敗屢戰,再加上媒體不遺余力的報道和轉載(這一方面小編也所有貢獻),各種觀點會深入個人交易者心里,無聲無息的影響交易者的投資決定(以下是今年歷次非農預測值與實際值,不含修正值)。

所謂理越辯越明,預測本身并沒有錯誤,尤其是分析的過程對交易技巧的提升有益無害,而媒體的報道也是分內之事。但多次教訓告訴市場投資者,預測有風險,篤信需謹慎,更為關鍵的是交易決不能按照固化的思維模式進行。
以最近幾天公布的華麗美國經濟數據為例——第三季度GDP增長2.8%,預期2.0%;10月非農就業增加20.4萬人,預期12.5萬人。最近半年市場似乎已經習慣于這樣的思維:美國經濟數據向好=美聯儲盡快退出QE=美元減少=股市下跌&美元上漲。
果然,美國第三季度GDP公布后(11月7日)美股下跌,美元上漲,當天的市場頭條幾乎全是“美國GDP向好強化QE縮減預期,美股大跌美元上漲”。非常合情也非常合理。
然而時隔一天,同樣的邏輯就行不通了。
同樣遠超預期的非農數據在11月8日發布后,美國三大股指均收高超過1%。如果一個美股交易者堅持“數據向好=美聯儲盡快退出QE=股市下跌”這一邏輯,當天可能會虧得不明不白。
不過媒體很快給大家理出了思路:“2×數據向好”可以抵消美聯儲退出QE的影響=股市上漲。有媒體解釋的更為深入一點,如果經濟形勢和企業表現良好,那么無需零利率股市也能上漲。好吧,也算合情合理。
然而,亞洲股市在接下來的一個交易日(11月11日)漲跌互現,無視美股的強勁上漲,于是媒體又解釋稱,市場關注的焦點重新回到了美聯儲提早退出QE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