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分析市場主力的陷阱 |
持倉報告,也常常作為些投資人或分析人士死板分析市場的“秘笈”。當然,筆者以為他們經過十足努力后,仍可能搞錯大方向。在分析金市資金結構前,投資人必須明白一點,很多國際上實力強大的投行,其一方面作為黃金場內交易的會員單位,但投資者忽略了更主要的是它們自身是場外做市商,且其場外交投遠大于場內交投。那么投資人單純分析它們的場內市場行為又有多大意義呢?因為場外看不見的黑手似乎才是攪動金價的真正力量。而很多時候,基金常常利用投資人看得見的場內交易為其場外交易做掩護,投資人單純跟蹤其場內交易則往往掉進做錯大方向的陷阱。 回顧近一年的黃金市場資金流向。首先我們的分析系統會根據多年對基金在場內的多空交易匯總,有一個作多或作空的場內能量極限判斷,這個判斷總體較為準確。伴隨金價宏觀重心的上移,這個多空的能量極限判斷也會呈現逐年上移態勢。就近一年多而言,基金在COMEX場內作多期金的凈多能量極限是20萬手附近,故當基金在場內逼近這個極限后,我們將進一步視其場外交易的意愿。如果其場外交易不愿作多甚至反手作空,那么后市金價必然下跌。但一般投資人此時往往只看到了基金在場內強烈的買進過時意愿,進而跟隨場內基金思路看多作多,豈知這正是行情逆轉之時,據此操作剛好精準搞錯大方向。 跟蹤商業機構的黃金交易行為參考投資是個天大錯誤 通過分析商業機構在期貨市場的交易行為來預測金價走勢更是牛頭不對馬嘴。筆者曾看到過有分析人士對商業機構在期貨市場上的運作費了不少篇幅分析得“滿頭大汗”,但僅看了一段就沒有再繼續的興趣了。這哪里是探索金價趨向的市場分析,簡直就是天方夜談的金融版《倚天屠龍記》。但卻吸引了不少不太有知的投資人在其中尋找決勝金市的屠龍刀使用口訣。 對于一般投資者(特別是黃金衍生品投機者)來說,跟隨商業機構在期金市場的操作簡直就是個錯誤,甚至筆者認為商業機構在期貨市場的操作毫無參考價值。確實,商業機構在期貨市場的交易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其總持倉量常常超過基金在期金市場的持倉總量,甚至其絕大多數時間的持倉總量占據了市場總持倉一半以上的比重。但它們卻并不是引領金價波動的金融恐龍。相反,它們的很多交易似乎就是為了“虧錢”,所以投資者跟隨它們的思維進行操作,絕對爆倉得不光榮。 這一切緣于商業機構的交易目的與交易性質。商業機構在期金市場上的交易基本為配合企業的生產經營為目的,即主要為鎖定企業的產金利潤或用金成本,而不過分追求在金價波動中的投機溢價收益。這樣的目的就決定了商業機構在期貨市場的交易并不是為了單純追求投機獲利,而是追求企業經營的綜合盈利。 比如,就產金商而言,預計未來半年產金2噸,以目前950美元的金價計算賣出2噸黃金,除去企業所有成本能夠盈利3000萬。于是產金商(商業機構)先行在期貨市場賣出未來半年將產出的2噸黃金,鎖定3000萬利潤。如果一段時間后金價漲了,其產出的現貨金價值同樣會上漲,其上漲的價值剛好可以彌補在期貨市場的期金虧損。如果隨后一段時間金價跌了,其產出的現貨金價值將縮水,但縮水部分可以由期貨市場空頭獲利來彌補。即無論金價漲跌都不會對產金商鎖定的3000萬利潤產生任何影響。 用金商的操作也一樣。比如一首飾生產商(用金商)接到了1噸的首飾生產訂單,他首先會參考當時的金原料價格以及結合自己企業本身生產這一噸首飾應該產生的合理利潤向首飾經營商進行尋價。如果雙方接受這個訂單價格,首飾商可能就會先行一次性在黃金期貨市場買進1噸期貨鎖定首飾產生成本,即相對于訂單鎖定了首飾生產商生產這一噸黃金首飾能夠產生的預期利潤。因為首飾產生商可能不會一次性直接買進一噸現貨,這樣會占用較大的資金。于是他們在買進幾十公斤現貨黃金的同時,將幾十公斤等量的期金多頭進行解除。只要采取這樣的現貨與期貨市場的同時等量操作,首飾生產商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價位買進現貨黃金都不會影響他生產這一噸黃金首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