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黃金將輕松跑贏股指和房地產 |
給長期跟不上這種說法,它跟2009年說股票市場供給跟不上,需求量無限大一樣愚蠢。 房子不是蘿卜白菜,一套房子可以住幾十年,一次性供給非常關鍵,周期性供給影響不大。所以說不管美國、日本等房地產發展了多少年,其集中供給量是關鍵點,中國這十多年來所生產的人均房屋面積不亞于他們一百年的產量。面對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千萬不要拿“我們發展時間較短、還是黃金期”等蒙騙市場。 德國房價十年不漲,但德國經濟并沒有因此而競爭力下降。縱觀日本房地產泡沫導致的衰退、美國房地產泡沫導致的次貸危機,企圖用房地產市場拉動經濟的方式都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中國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為房地產市場比貨幣政策更具有毒品效應。 限購可以抑制一部分需求,但限購并不會讓市場停止房地產建設的步伐。截至去年10月,新出讓土地住宅用地16.5萬公頃,未竣工的房地產用地45.5萬公頃,其中住宅用地35.5萬公頃。住宅用地二者合計52萬公頃,即52億平米,以容積率1.5計算,是78億平米,加上存量,接近100億平米的供應潛力。城鎮人口人均接近20平米,這還不算今年以及今后的住宅土地供給。要知道,2008年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表示,按戶籍人口計算,中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28平方米左右。 不難預計,兩年之后,中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將達到50平米。日本發展了這么多年,人均也就16平米,歐洲諸多人口稀少的發達國家人均住宅面積也不過40平米。 關于誰來支撐中國房價的問題,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在二三線城市,新增就業大部分靠政府投資拉動,這部分就業基本上不可持續。隨著地方債務問題日益凸顯,赤字引發的全國性財政問題將得到重視,這種情況下政府將減弱其投資意愿。政府投資的下降將導致城鎮化的減速,因為更多的民眾進城就意味著失業。 自2008年因四萬億引發的通脹問題深深的撞擊了中國經濟之后,目前國家不得不削減投資意愿,降低貨幣刺激力度,不得不將GDP增速預期降至7.5%。事實上用投資拉動就業和經濟的頂峰時期已經過去,城市新增就業人口消化現有住房供給的能力也開始下降。溫州、海口等房市的大幅下跌不是中國的全部,但是一個開始。如果像2002年至2010年那樣,大批的就業人口依然會涌上溫州,溫州目前的房屋供給依然是滿足不了其需求的。這說明中國最繁榮的就業所在地也已經呈現出了疲弱轉軌跡象,更何況其他地方。 我一點都不相信,一個不能擴大就業的城市其房價能持續逆勢走高。 房地產市場因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