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金價歷史軌跡 長期價格成因復雜 |
迄今的國際貨幣體系經歷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三個時代。在前兩個時代,黃金直接充當貨幣或準貨幣,價格穩定,波動不大。有資料表明,從1833年到1932年,國際黃金價格大致在每盎司20.62至20.69美元之間波動,1934年到1968年國際黃金價格大致在每盎司35美元左右。而在牙買加體系形成之后,國際金價才真正實現“松綁”,并開始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1971年8月,在第一次美元危機的沖擊下,尼克松總統宣布,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布雷頓森林體系隨之解體。同年12月,每盎司黃金價格從35美元上升到38美元。1973年2月,受第二次美元危機影響,黃金價格上升到每盎司42.22美元。1976年1月簽訂的“牙買加協議”規定,各國貨幣不再規定含金量,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平價定值的標準。黃金非貨幣化進程由此啟動,這就是所謂的牙買加體系時代。在這個體系中,長期受到抑制的黃金消費需求得到了釋放,國際黃金價格在短期內大幅上升。1979年國際形勢劇烈動蕩,接連發生了美國在伊朗的人質危機,以及前蘇聯出兵阿富汗等事件。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1月18日,國際黃金價格達到每盎司850美元,創下當時國際黃金市場的歷史最高價。從1968年到1980年的12年間,國際金價平均每年升幅超過30%。 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世界經濟保持了較低通脹和較快增長,黃金的保值和避險作用下降,黃金價格也隨之下跌。在牙買加體系下,黃金在國際清算結算中的作用也在下降,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減少黃金儲備,中央銀行出售黃金的行為也推動了黃金價格走低。總之,1980年1月,國際黃金價格暴漲至歷史最高點之后,一直呈下行趨勢。2001年初,國際黃金價格下跌到每盎司255.95美元。這個階段也被稱作國際黃金的“20年大熊市”。 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后,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使黃金的保值和避險功能又重新受到重視,國際黃金市場結束持續20年的熊市,步入上升通道。2004年12月,國際黃金價格上漲至每盎司456.75美元。2005年下半年,每盎司黃金價格連續突破500美元、600美元和700美元。2006年5月,黃金價格一度漲至每盎司730美元。2007年,黃金期貨價格上漲了31%,當年12月31日,倫敦定盤價達到每盎司836.5美元,離1980年的最高價只有一步之遙。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際金價更是迅猛攀升,直到2012年最高點突破每盎司1900美元。從2001年至今,黃金再次經歷12年“大牛市”,升值超過6倍。 塵埃落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