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層再次整頓黃金市場 黃金投資何去何從 |
國內黃金市場在經歷了令投資者驚心動魄的“過山車”行情后,央行12月27日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黃金交易平臺被圈定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之內。這是繼國務院11月18日出臺2011年38號文件之后,監管層對黃金市場的再次整頓。監管層緣何頻頻出手,黃金投資者將何去何從? 市場亂象招致整頓 央行12月27日宣布,央行日前聯合公安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等五部委下發《關于加強黃金交易所或從事黃金交易平臺管理的通知》,除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外,任何地方、機構或個人均不得設立黃金交易所(交易中心),也不得在其他交易場所(交易中心)內設立黃金交易平臺。正在籌建的,應一律終止相關設立活動。 黃金分析師張磊說,黃金具有貨幣屬性,是一國央行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貴金屬。近年來,黃金市場蓬勃發展,投資者的不斷參與,使得黃金不再單單具有其商品屬性,更多的體現投資和避險意愿的金融屬性。 據中國國際期貨(博客,微博)研究院研究員孫麗穎介紹,今年宏觀經濟環境變化,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價格一路飆升,雙雙突破歷史高點,使得眾多投資者紛紛涌向金市,貴金屬投資掀起一輪狂潮。白銀T+D成交量由去年的7603萬噸迅速升至今年的2.3億噸,約為去年的3倍,總成交額約為2010年的4.6倍,黃金T+D成交總額也比去年增長38%。巨量成交給貴金屬交易所帶來豐厚的利潤,除了6家規模較大的交易所外,又有十幾家泛金屬交易網點先后涌現,地下炒金公司更是層出不窮。 中國國際期貨研究院研究員周彪說,從2009年2月以來,黃金價格屢創新高,在帶來黃金交易繁榮的同時,大量“山寨”黃金交易所(交易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這些交易所大多運營不規范、無限放大資金杠桿作用、交易價格大幅波動、保證金存管不合規等。更為惡劣的是,部分交易所通過欺詐、誘騙等手段來拉攏客戶,而這部分客戶大都缺乏風險意識,很多人血本無歸。 業內人士指出,在2011年9月之前,這些問題都被節節高升的金價所掩蓋,因為大部分炒金客戶的虛擬收益都是正的,所以很多問題仍在客戶的容忍范圍之內,矛盾不突出,監管層自然也無從知曉。但是,自2011年9月之后,伴隨著國際金價的大幅下跌,這些交易所的不規范行為開始集中顯現,甚至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比如:今年9月23日,國際金價暴跌,山東標金投資公司卻發布臨時休市公告,客戶無法正常平倉交易,上千人集體性爆倉,山東標金遭受聯合訴訟。 周彪說,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