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市場化改革的腳步 |
1993年,黃金360美元/盎司,中國啟動了黃金市場化改革。20年后的今天,黃金已經1600美元/盎司。站在黃金的歷史高點,回顧中國黃金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已經逝去的歲月,深感我國黃金市場化改革成果來之不易。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人民幣兌銀元的官定牌價幾天內就從1:1大幅貶值為10:1。人民政權隨后查封并關閉了上海證券大樓,宣布銀元、黃金和美鈔禁止在市場上流通。全國范圍內的黃金管制政策由此發軔。 隨著黃金管制政策的落實,人民幣很快在中國成為強勢貨幣。但是,黃金管制并沒有隨之取消。這次是因為外匯短缺。 1978年前,我國年均外匯儲備不足8億美元。其中黃金占六成。彼時的黃金,已經變成一種國際上用的“外匯貨幣”。不管制不行。 1983年,國家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國家對黃金及黃金制品進行生產、流通的全面管制,禁止個人和企業自由買賣黃金。1988年,國務院出臺了“以金養金”政策,黃金由國家定價。由于國內金價通常比國際金價低三成左右,地下黃金交易市場應運而生。 1993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調50%,國內國外黃金價差擴大到50%以上。驚人的利潤進一步培育了地下交易市場。一些國有黃金企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進入地下市場,形成“黃金私賣潮”。1994年官方黃金產量統計數字出現了二十年來第一次負增長(-4.6%),其原因就在于大量的官方黃金直接進入地下市場。黃金生產者自發地舉起市場化大旗,對黃金統收統配管理體制進行了猛烈地沖擊。理論依據是“黃金商品論”。 當時全國改革開放漸入佳境,市場論在全國范圍內很有市場,黃金生產企業的商品論,促成了黃金市場化的第一塊里程碑:國務院63號函。 1993年63號函再次強調黃金產品管理工作、禁止自由交易的同時,明確了黃金市場化方向。63號函告訴大家,中國黃金的市場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隨后十幾年的實踐,就是在證明63號函的正確。 市場化的核心,在于價格形成機制。原來的政府定價,改為與國際金價相銜接的浮動價格。國內金價即時上漲一倍。降服了黃金生產者,維持了黃金管制政策,平息了“黃金私賣潮”。一石三鳥,神來之筆。 黃金價格的接軌,影響深遠。確立了黃金的市場機制后,中國黃金投資體制、地質勘探管理體制、黃金行業管理體制以及黃金經濟政策體系開始配套調整改革。 63號文的高瞻遠矚不僅體現在明確了黃金的市場化方向,而且體現在明確了兩件對市場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具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