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吉祥,光明聚——賞“五臺山”大銅章 |
千年五臺,被譽為“中國古建筑藝術的寶庫”,一個自然山水和佛教建筑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國“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古代建筑群,不僅在中國是罕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五峰聳立,高入云端,松濤綿延烘托出佛國圣地的莊嚴肅穆,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五臺山以雄奇偉麗、層巒疊嶂的清涼勝境與文殊菩薩結緣成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以聰明智慧的靈光,普照世間。
千年的光陰,使五臺山名揚天下,廟宇林立,誦經之聲隨香火飄渺于四方。沈陽造幣廠設計鑄造的“五臺山”大銅章,讓人方寸之間,神游這座文殊菩薩的千年道場!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文殊菩薩有著十分特殊的因緣。“美妙、雅致、吉祥、莊嚴”幾個詞匯已經譯出“文殊菩薩”的名稱,他代表聰明與智慧,德才超群,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左肋侍于釋迦牟尼身邊。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意為吉祥、美觀、莊嚴,大乘佛教又將他推為眾菩薩之首,成為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像在殊像寺的文殊殿,是整個寺院的主體。佛臺上,文殊騎狻猊像是諸寺中最高的一座彩塑文殊像,總高九米零七,其中狻猊三米零五。“五臺山”大銅章的正面圖案就是殊像寺的文殊菩薩騎狻猊像,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精神抖擻,欲似騰空;文殊頭戴五佛,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相好莊嚴,眼若青蓮,雙耳垂肩,面頰豐滿,神態自然,容光煥發,神采怡然,成功地展現了文殊菩薩的內在精神特質和風采神韻。 現實中,這尊文殊菩薩的佛像很高,人在俯視的角度下,佛像的臉在視覺上也會出現一定變形,只能看見局部,因此在大銅章上,廖博對視覺角度做了特別處理。將佛像的身體部分和佛頭部分做了調整,適當拉長比例,讓大銅章的畫面更接近平視角度。它是一尊明朝時期的佛像,既遵從了漢族佛教造像的規則,又融匯了藏傳佛教雕像的表現方法。因此在雕刻過程中,文殊菩薩的面容豐腆,修眉長目,神情溫婉,神韻動人。其服飾非常華麗,特別注重細節刻畫,全身披掛繁密的瓔絡珠飾,精雕細琢,一絲不茍。首先,起位比較高,把佛的體量感、身體曲線的圓潤表現出來,其曲婉繚繞之姿,于莊嚴中透晰出思想和智慧的靈動之感。菩薩的眼神也非常傳神,眼神微微往下閉著,將文殊菩薩俯視眾生包容萬物的感覺傳神表達出來。其次,將原本佛像上非常細膩繁復的服飾花紋,根據金屬浮雕精縮的特點,略作簡化,這樣即使到了大銅章的畫面上,繁復細密的花紋還能看得非常清晰。包括文殊菩薩手持的鎦金如意,金屬感很強,鎦金如意上的每處小花紋都能很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菩薩衣服的花邊,頭飾、配飾,作了一定工藝處理,即使是黃銅這樣比較厚重感的金屬,仍然表現出了“衣紋密集,薄紗透體”的感覺。鑒賞銅章,菩薩眼若青蓮,面頰豐滿,神情端莊,正似康熙帝所說,“瑞向天然”。特別是文殊菩薩的臉部表情雍容平靜,具有“八方吹不動,穩坐紫荊臺”的恬靜風骨;而菩薩座下狻猊雙眼大睜,怒視前方,與文殊菩薩的嫻靜形成鮮明對比,動感十足,很有感染力。正因為這些細節的成功,將這尊佛像雍容,莊嚴的氣度表現得淋漓傳神,透晰出思想和智慧的靈動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