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游園驚夢方寸間 |
發布日期:13-10-21 08:26:2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娟娟 |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數百年來一直作為“百戲之祖”昆曲的保留劇目流傳廣泛,影響巨大,其中動人的情節、經典的唱詞、醉人的曲調和精致的服飾使其常常成為眾多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源泉。
沈陽造幣廠常歡創作的“昆曲”大銅章,正是從《牡丹亭》中汲取靈感,呈現出一幅如真似幻的“游園驚夢”場景。 “昆曲”大銅章有別于傳統大銅章的開放式構圖,而是采用了鏡框式構圖,將蘇州園林實景的舞臺和昆曲傳統的舞臺疊合在一起,給了我們全然不同的視覺體驗。 銅章選擇的場景來自于《牡丹亭》中的“驚夢”,花神隱去,一襲白衣的柳夢梅如玉樹臨風,出現在杜麗娘身邊,給浪漫的愛夢增添了清雋的詩意——亭臺水榭的蘇州園林,暮色四合,身著華服的柳夢梅輕扶杜麗娘,佳人含羞顧盼,看似隨意把玩卻搖曳生姿的小折扇上還畫著一枝寒梅,只見那杜麗娘含羞脈脈的遮袖,柔美地翹起的蘭花指,顰眉,顧盼生輝的眼神,若有若無地看向身側的翩翩佳公子,柳夢梅端的是長衫飄逸的儒雅俊俏小生,演員身段柔軟,身姿輕盈,精妙地演繹了昆曲這種古老戲曲的極致婉約之美。他們的身旁,美艷華貴的牡丹搖曳盛放,亭臺斑駁,園林清雅,還有云霧蒸騰繚繞于其中,隱隱中,“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要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哪處言?淹煎,潑殘生除非問天。”幽婉慢慢的昆曲唱腔仿佛在耳邊隱約響起,簫聲暗中吹起,如泣如訴,古琴隨后應和,此起彼伏;大銅章的背面圖案就像戴望舒筆下的江南雨巷,悠長,悠長,寂寥,層疊,漸深的雨巷,和云霧、竹林,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表達出《牡丹亭》香艷夢幻卻又感懷憂傷的意境,將這出經典的傳世昆曲朦朧而幽深的美感襯托地更加深邃。 雖然常歡本人是一位爽朗暢快的北方女性,但她所設計的“昆曲”大銅章沿襲了她的戲曲系列大銅章的鮮明風格,將所要表現的戲曲藝術還原到它所生長茁壯的地域土壤里去,讓它在那塊土壤里自然地生長起來,表現出來。就像這枚“昆曲”大銅章,它仿佛天生浸潤在江南水文化的滋養中,將江南文化清柔雅致、靈動細膩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個軟水溫土,風物清嘉,人文靈慧的蘇州城仿佛就俏生生地“活”在了大銅章之上。 個人認為,“昆曲”大銅章最別致,或說最精彩的地方,不僅在于它對《牡丹亭》藝術意境、演員身段、表演細節的精彩表現,更在于它將昆曲與它的生長土壤——蘇州園林、江南小巷放在了一起,就像青春版《牡丹亭》的出品人白先勇先生所說的那樣,“沒有別的空間,比園林更能夠承載昆曲之美了。離開了慣常的鏡框式舞臺,置身于杜麗娘、柳夢梅共同呼吸的氣場,才能體驗一步一景、一顰一笑、夢境與現實的咫尺瞬間。”“昆曲”大銅章講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將現實的蘇州園林,與曼妙的戲曲舞臺疊合在一起,將杜麗娘的一枕春夢與幽深漸遠的江南小巷相合呼應,如真似幻,似幻又真,現實與夢幻,傳統戲曲與地域文化,藝術場景與文化內涵相互融合在一起,互相凸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