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近幾年錢幣收藏的升溫,越來越多的的人加入了錢幣收藏的大軍。而種類龐雜的錢幣收藏中有一支不為人矚目的新興力量正在逐步成長。它就是一種新興收藏品——大銅章。大銅章是利用錢幣的外在形式和制造技術,并賦之以一定的精神意義,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品種。多以黃銅或紫銅為材質,圓形,雙面,兼顧文字與圖形,尺寸以40毫米到230毫米,也有異形,,目前以80毫米為主。其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來源于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家可以在原來傳統的輪廓上面發揮最大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大銅章在國外稱為medals,即藝術章牌,70年代末進入中國,國內錢幣界將它列為古代花錢的沿襲。
藝術章牌的起源
最早的藝術章牌的制作于15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古時期,王公貴族和一些文化人士吧他們自己的頭像繪制在章牌的一面,另一面雕刻自己希望達到或者 代表自己的德行。最著名的當屬意大利畫家安東尼奧•皮薩內洛,他設計和制作了一些早期的樣板,很快,其他畫家、雕塑家、都開始效仿。這些獎牌通常作為禮品,送給王公貴族,朋友或者追隨者。另外,他們也想留給后代一些記憶,就像在意大利發掘出來的硬幣一樣。這些硬幣見證了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輝煌和功績.
藝術章牌的發展
16世紀早期,藝術章牌傳到了德國和荷蘭,同時章牌的屬性也開始發生了很多重大的轉變。盡管早期的章牌已經在相對小的模板上進行鑄造,但是16世紀打擊的這種制作工藝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這種壓制工藝可以更加方便的制作一些大型的設計,這種章牌主要用來慶祝一些活動。在接下來的100年里,藝術章牌種類變得更加豐富,隨著中產階級在歐洲各國的崛起,章牌的用途和目的也更加廣泛。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19世紀出現了大量的機器壓制的的藝術章牌,其中不乏一些藝術精品。19世紀末,章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除了原來的紀念和實用功能,藝術章牌開始融入了更多的藝術形式,章牌開始有了藝術功能,成為一種藝術品,尤其是當法國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開始親手制作這些章牌藝術品的時候。
這期間法國章牌的發展更是獨樹一幟,談到法國大銅章的歷史,需追溯到1585年,法國為鑄造幣章建立了專門的紀念幣鑄造廠,國王亨利三世( 1551-1589 年)就下令,新式的鑄幣技術 - 螺旋壓榨法制允許用于紀念幣的生產,這是幣章的制作工藝大為提高。這一技術一個世紀后才用于流通硬幣的制造。 1607 年紀念幣鑄造廠由盧浮宮接管。到了路易十四( 1638-1715 年)統治時期, 幣章的制作達到了巔峰。 這一時期由皇家掌管的紀念幣鑄造廠所生產的紀念幣的圖案,大多是君主的肖像,用以象征君王的權威。
1807 年,紀念幣鑄造廠并入法國造幣局,1880年流通幣與紀念幣章的生產全被收歸國有,時至今日,幣章的制作始終是在造幣局巴黎主體大廈的車間里,這里的鑄幣工藝堪稱世界一流。
法國處于歐洲藝術發展的中心,巴黎更有世界藝術之都的美譽。文藝復興以后,法國引領歐洲藝術近四個世紀之久,并且保存了世界上數量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繪畫以及其他藝術作品,成為藝術家的朝拜勝地。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以后,出現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印象派”“后印象派”現代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乃至當代各種前衛藝術流派。這些不斷涌現的各種藝術思潮,必然對從事幣章創作的藝術家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集繪畫,雕塑,金屬加工技術于一身的銅章藝術,銅章的題材選擇十分廣泛,表現視角非常豐富,藝術手法也相當自由。法國造幣廠及其注重吸納當代最杰出的繪畫,雕塑,藝術家,使其參與設計,競標,以保持長久不衰的高水平藝術水平。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19世紀出現了大量的機器壓制的的藝術章牌,其中不乏一些藝術精品。19世紀末,章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除了原來的紀念和實用功能,藝術章牌開始融入了更多的藝術形式,章牌開始有了藝術功能,成為一種藝術品,尤其是當法國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開始親手制作這些章牌藝術品的時候。
近代藝術章牌
20世紀藝術章牌成為更多藝術家表現藝術想法的一個工具,因此這期間出現了很多的藝術精品,思想與藝術并存,敏銳與想法相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法國藝術家開始運用Art Deco藝術形式來制作藝術章牌,這種藝術章牌有著摩登立體的外表,同時又被賦予了古老,貴族的氣質。
二戰后的幾十年,東歐的藝術家,特別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藝術家,進一步推動了藝術章牌的發展,包括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出現了玻璃質地的章牌,抽象的藝術章牌以及把藝術章牌融入到現有的藝術品中。隨著藝術章牌在東歐的發展,荷蘭和葡萄牙逐漸變成了世界藝術章牌發展的中心。
但是,總的來說,最好不要給藝術章牌加上一個嚴格的定義。這絕不是說現代藝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相反,這些實實在在的藝術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欣賞者和收藏者,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欣賞者和收藏者的共鳴。
大銅章是機制幣的派生物,一般發行量都很小,最多也不過5萬枚,最少時僅有1、2枚,因而具有收藏和投資價值。在藝術品的收藏投資中,金銀紀念幣是一個極受人們重視的門類,但是比它更有收藏價值的大銅章卻常常被忽視。
銅章的制作過程是藝術與技術的巧妙結合。銅章制作最重要的是構思設計、雕刻制模、鑄壓成型三個環節。每個環節中,制作者都必須“用銅說話”,在銅材特性的限制下把握藝術表現的力道,也在銅材特性的優勢中彰顯藝術表現的魅力。銅章在雕塑層面的藝術魅力在于,近三度空間的實體性和二度空間的半實體性的巧妙結合,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沖擊是直觀而又極富力度的。
銅章所使用的材料, 使得其在質感上更具特殊的審美意義。對中國人而言,由于青銅器的盛行,青銅材質的仿古器皿與雕塑,天然帶有一種春秋戰國的風韻.
在此材料基礎之上,再加上精美絕倫的雕刻,造型的藝術感就出來了。生肖是銅章比較常見的題材。
上海造幣廠著名設計師羅永輝設計雕刻的經典的高浮雕生肖“虎”銅章:構圖是別具匠心的虎頭虎爪,其刀痕粗糲,刀法洗練,金石韻味十足,凹凸線條間紫銅的金屬光澤流動,讓人面對深邃兇猛的虎眼時,不禁心生畏懼。小小的一枚銅章,僅有虎頭虎爪的造像,已是百獸之王的王者之氣充盈眼前。
正因為如此,真正的藝術家創作大銅章時“用銅說話”,是物化了人的精神和靈魂。藝術家有多大的精神內涵,大銅章就會有多大的精神包容;藝術家有多高的藝術思想境界,銅章就能成就多高的藝術思想格調。
銅章的題材相當廣泛,有紀念、慶典、風景、標志、生肖、藝術、獎賞等多種類型。大銅章由于相較紀念幣幅面大,給設計師的藝術構思和創作提供了廣闊空間,藝術家的不同風格都能得到充分展現。故可選擇余地極大,每每觀賞總能得到愛不釋手之物。
我國因歷史原因紀念章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所以就按銅章的大尺寸命名為大銅章。大銅章于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中國,1979年上海造幣廠鑄造了中國的第一枚大銅章——香港東南紡織有限公司30周年大銅章,該章由著名雕塑家張充仁設計雕刻,直徑60毫米,鑄造1000枚。材質為紫銅,另試鑄10枚黃銅,現該章市場價為5000——10000元。
大銅章早期由國家造幣廠鑄造,有上海造幣廠、沈陽造幣廠、南京造幣廠和深圳國寶造幣廠。后由于市場不斷擴大一些民營紀念章廠也開始鑄造大銅章,如上海新世紀紀念章公司、上海百拓紀念章公司等。目前,由于大銅章知名度較小,進入國內時間較晚,尚屬于小眾收藏,據估計全國大銅章收藏者大約不超過10萬人,但隨著大銅章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的藝術家、收藏者加入其中,其獨特的藝術價值逐步顯現,F在,國內大銅章愛好者已成立了自己的收藏學會、協會,創建了多個專業網站,大銅章收藏正大步走入普通收藏者的生活,成為錢幣收藏中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