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大銅章浮雕(一)——淺談大銅章浮雕的高和低 |
發布日期:13-01-31 15:02:0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博客 作者: |
銅章的浮雕有高的和低的,于是有的人就說銅章高的好,也有的人說銅章低的好,我每回聽到這些論點,都覺得很有趣,好像兒時的一則故事般幽默。“長頸鹿和小山羊是一對最好的朋友,可是最近他們倆總是爭吵。長頸鹿說長的高最好,小山羊說長的矮才好呢......” 再舉個例子:潘長江是矮個子,姚明高個子。潘長江打球很吃虧,但有表演藝術方面盡顯風流。反之,姚明也一樣。所以“個高的”和“個矮的”不是人價值的決定因素。古代希臘帕提農神廟的裝飾浮雕、法國巴黎的凱旋門上的經典《馬塞曲》,都是典型的高浮雕,古代埃及法老墓中各類墻面的裝飾浮雕,古代亞述文明里的大量記事類的經典石刻,都是典型的薄浮雕。高低不同,文化各異,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孰高孰低? 同樣,浮雕的高和低相對于銅章重要嗎?到此我想得出的結論是:浮雕的高和低與銅章的藝術品質關系并不重要,不會是浮雕高了就是好作品,浮雕低了就不是,這種高和低只是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品質無關。重要的還是浮雕背后的那些“有形的”和“無形的”東西,這東西就是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思考力。也是一切藝術品標準的主要依據。在藝術上并不是憑借浮雕的高、低來分出勝負的。浮雕的高和低不應該成為判斷銅章好與不好的標準,對此要有理性的認識。 浮雕的高和低對于生產加工非常重要(機制),綜觀世界各國的銅章歷史,不難發現浮雕的高度是和時間的發展成正比的。早期量產的銅章由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加工工藝的限制,銅章的浮雕普遍都比較薄,因為這樣方便生產,所以大部分我們可見到的早期國外的銅章浮雕均較薄,而并不見得那些早期的藝術家們喜歡薄的浮雕。當時,工藝的限制對藝術家的浮雕創作確有很大的阻礙。而近代以來,隨著大噸位壓印設備在銅章制造領域的應用,浮雕的高度限制也就獲得了解放,高浮雕的銅章作品也就應運而生。我國的銅章歷史雖短短幾十年,銅章從無到有,浮雕從低到高,工藝水平也獲得了較大快的發展。尤其近十年來,加工工藝已經不再阻撓藝術家創作的熱情,值得高興! 銅章作品浮雕的高和低的產生,也取決于藝術創作者本人的習慣和理念,有習慣浮雕高的便一定有喜歡浮雕低的,但這不應該成為判斷銅章好與不好的標準,這是藝術常識!于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包容,求“同”而存“異”,“同”是在追求作品藝術內涵的廣度和深度的大同,“異”是浮雕高低手法和技巧的小異,這樣高高低低也就產生了。大家都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