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筆者觀察,人行在用詞即使用“票樣”、“樣幣”方面,歸納起來主要大致有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8年至1998年。
人民幣鈔票的樣幣使用的是“票樣”,而在人行公文中,對硬幣樣幣有時也稱“票樣”,并反復強調“票樣”其中就包含了“樣幣”。人行是從1948年開始使用“票樣”一詞的,這是嚴格按照當時頒布的相關條規去辦的。至于一些幣友把“票樣”讀成“樣票”、把“樣幣”讀成“幣樣”,刨根問底因與過去漢語左讀法的影響有關,因為在人行規范性文件中,統一使用 “票樣”、“樣幣”。
第二階段是1999年至今。
此階段人民幣鈔幣的樣幣用語開始由“票樣”逐步使用“樣幣”,直到明確下來,特別是200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幣管理條例”以及2006年10月12日銀發【2006】354號文印發的 《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徹底廢棄了“票樣”字眼,開始統一采用“樣幣”。但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至2006年實際上是人行的一個樣幣用詞的過渡時期,1999年里有一件大事:就是開始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紙幣以及1999年建國50周年紀念鈔(圖7,引自2008年12月18日精制紀念幣論壇照片);2000年世紀龍鈔(圖8,引自2011年8月11日精制紀念幣論壇照片)以及近幾年市場上時現的第五套50元流通券樣幣(圖9,引自中國集幣在線報道9月17日第8屆上海東方國拍第101項拍品照片)都使用了“樣幣”而非“票樣”。雖然“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二章第14條、第四章第28統條均稱謂“樣幣”,即不再稱“票樣”了,而此時“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尚未正式公布施行,人行就迫不及待開始在鈔票上印了“樣幣”字樣,多少是不符合已頒布、正在執行的票樣管理規定的。人行的這一表現,是第一個階段與第二階段在用詞方面開始發生的微妙變化。
由此可見,人行在建國35年樣幣外包裝上印著“票樣”,以及這種今天看來貌似離譜、簡陋的包裝方式和做法,是完全符合當時人行第一階段樣幣用詞及制作的環境。 在這兩個階段中,人行在樣幣的用詞上既有比較穩定的統一性,又有易變的復雜性,當然,還可能有官僚拍腦袋的成分,關于對人民幣樣幣的認識部分,筆者以后將專門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