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銀兩的貨幣功能始于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我們今天所見元寶尤以明清居多。
明代銀錠美觀大方,現在大都以明代銀錠作為中國銀錠的代表造型。電影電視里出現的銀元寶,都是在此基礎上藝術加工出來的。已知明代最大銀錠重500兩。大錠上都鑄印有鑄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錠上有時還鑄印有年號。明代銀錠傳世和出土的很多。 元寶最早是用于唐肅宗時史思明在洛陽鑄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順天元寶是由得壹元寶改制的。這兩種錢可以說是一種占領貨幣。 大歷年間曾鑄有大歷元寶,制作不精。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因此官鑄也不精良。以后還有天福元寶、淳化元寶、圣宋元寶、宣和元寶、靖康元寶等。 元寶的真貌 它起源於唐朝,在唐朝建中初期(780~783)就有使用白銀支付大宗馬錢(支付買馬的大筆數額款項)的記錄;從出土的寶物中也証實:唐代已有銀制的“餅”和“鋌”,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銀鋌”。把“銀鋌”稱為“元寶”始於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庫(當時國家銀庫)的白銀熔鑄成“錠”,凡重量達50兩者,名曰:“元寶”,也就是“元朝之寶”的意思。 其實,古代真正的元寶并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真正的元寶中間部份并沒有凸出來的形狀,顏色也不是金黃色而是銀色。它演變成今日的樣子,或許是基於它原本的形狀有點像棺材,深為人們所避忌。另一方面,為了讓元寶的造形美觀,顏色更亮麗,因而成為今天元寶的模樣。 元寶的盛行 中國古代貨幣,金元寶和銀元寶畢竟是登峰造極的大額貨幣,凸現了擁有者的財富與身價。 其實熔鑄成錠的金銀錠,作為中國古代貨幣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不過,銀錠作為支付手段流通始于金代。金代的白銀每錠重五十兩,值百貫。到公元1197年(承安二年)12月,“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兩貫,公私同見錢用”。至此,白銀才成為法定貨幣與錢、鈔一起通用,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的影響到了元代,終于使原來以銅錢本位改為銀本位,元代起采用白銀為價值尺度,產生了我國幣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所以元代之銀錠通稱為“元寶”。這時“元寶”一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是元寶稱呼的主要來歷,但絕非指形狀,而是將金銀錠泛稱為元寶。 銀元寶到了明朝才盛行,但還不是國家的法定貨幣。直至清朝,銀元寶始為主要的貨幣流通,因重量不等,所以按“兩”為主要的重量單位,故又稱銀錠為“銀兩”。清朝的銀錠形狀變化為馬蹄形的元寶,故亦稱為寶銀。經過熔鑄后的元寶,又可分為大錠、中錠、小錠,但通稱為銀塊或銀錠,此外碎銀依然存在。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鑄寶銀,以致寶銀的種類和名稱雖在全國大體一致,但成色與重量卻非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銀兩,相互之間兌換也有一定的折算比率。鴉片戰爭后,外國洋銀(銀元)大量流入和自鑄銀元流行,并沒有根本改變或取代銀兩制度的地位。直到1933年宣布廢兩改元后,銀兩才不再作為貨幣流通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