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末,筆者在居住大連市營城子鎮后牧城驛沙崗子村的舅舅家里有幸見到二十多張老票據,都是我曾外祖父劉德田(1879~1961)和外公劉洪芝(1899~1967)務農生活過程中留下來的。時間跨度是1946年10月18日年至1963年7月1日。細細審視,從中發現五張老票據以非常完整、清晰奇特的方式見證了旅大地區的五次幣制改革,十分難得。今綴此文,解讀他們背后的故事。
旅大解放初期的金融體制變革 曾經歷過四幣同行階段
1945年8月22日,蘇聯紅軍進駐旅大,實行軍事管制,大連“光復”。隨后蘇軍在旅順和金州建立了隨軍銀行,同年11月,蘇軍隨軍銀行即蘇聯遠東銀行大連銀行成立,(原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舊址,現中山廣場9號中國銀行遼寧省分行址),并發行了“蘇聯紅軍司令部”軍用鈔票,即通常所說的“蘇聯紅軍券”。面值分別為壹圓、伍圓、拾圓和壹佰圓四種。此券在東北其他地區首先使用是1945年10月22日。在蘇軍的支持下,旅順市、大連市、金縣、大連縣都相繼成立了地方民主政權。1945年11月8日大連市政府成立,在接管16家日偽銀行的基礎上,分別組建了大連中國工業、農業、商業三家地方性國家銀行。1946年7月1日,又將這三家銀行合并成“大連銀行”總行。1947年4月,大連市政府改稱為關東公署。4月20日,“大連銀行”奉令改稱“關東銀行”總行。首任行長周子揚,后由陳濟生、于谷鶯接任。
此時的大連市面上,有四種貨幣同時流通,即日本銀行券、朝鮮銀行券、滿洲票和蘇軍票。由于受內戰影響,國民黨步步緊逼,這時的關東地區范圍僅限于旅順、大連至金縣石河驛一帶,當時各種物資十分匱乏,加上國民黨軍隊對中長鐵路交通的占領和封鎖,造成關東地區市場以糧食為主的商品物價不斷上漲,更有部分商人用高價兌換能在國統區使用的朝鮮和偽滿貨幣,以備到東北其他地區采辦貨物之需,導致本地區的金融黑市十分猖獗。后來在該地區推行的5次幣制改革,徹底消除了這種情況。即經過幾年來金融業的多次調整,有力地促進了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也加速了旅大市國民經濟恢復的進程。
一張罕見的《兌換證收據》見證旅大第一次幣制度改革
為保障本地區金融秩序,穩定人民生活,防止國民黨統治的其他省區利用已在東北停止流通或廢止的僅旅大地區尚在使用的大量蘇聯紅軍券來沖擊旅大地區的金融市場,關東公署在民國36年(1947年)5月17日,由蘇軍制定政策,關東公署發布告示:“為防杜其他各省區被禁止流通或廢止之鈔票流入關東地區,特定于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對流通與本地區的滿洲票、蘇軍指揮部票(即蘇聯紅軍券)加蓋印記。凡滿洲票和票額為十元和一百元之蘇軍指揮部票皆在加蓋印記之列。凡一元和五元之鈔票不需加蓋印記,其流通與上述已蓋印記之鈔票有同等效力。關東地區人民所有之滿洲票和蘇軍指揮部票,皆有關東銀行負責辦理并根據下列規定加蓋印記。一、在兌換期間凡居住于關東地區之人民(外籍人在內)每一成年人應有蓋印記之鈔票以三千元為限,每一十六歲以下者以一千元為限,鈔票持有者所交出超過上述規定而不屬于加蓋印記之鈔票,則寄存于關東銀行候公署另行處理辦法。------”布告中的“加蓋印記”即為貼貼。在陳傳生主編的《西崗警史陳列館》一書第82頁《加貼印花幣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敘述:“中共旅大地委于1947年5月19日下發了《關于在關東地區實行蘇軍用票和滿票登記蓋印的通知》”。(并附有一該通知的影印圖)。“接到地委通知后,公安機關緊急行動,組織廣大民警與政府有關部門一道,連續五天五夜,完成了鈔票加貼印花及登記發放工作”。這是旅大地區的第一次幣制改革。此次幣改主要是為了粉碎國民黨妄圖接收旅大地區的陰謀。
圖一
筆者手中的有一張十分罕見的豎式《兌換證收據》(見圖一),這在大連地區首次發現。之所以說是“罕見”是有理由的。以往提起旅大地區的第一次幣制改革,都是從文字記載和這兩種加貼紙幣的實物上做描述,缺少兌換過程中的憑據,這一《兌換證收據》的出現,使得這次幣改每一步的過程更加完整。其主要內容為右縱讀“收字第296號 兌換人住址 姓名 劉德田 聲請兌換金頟壱萬八仟八佰元整 已兌換金頟壱萬八仟八佰元整 未兌換金頟—— 關東銀行 兌換所 陳光民 印 負責人 劉人 印 民國36年5月25日”。即1947年5月25日,正是當年蘇軍票和滿洲票加貼(5月23至27日)五天時間之內,因此成為旅大地區第一次幣制改革的最有說服力的記憶和證明,可喜可賀。
第二次幣制改革 用關東幣完成了四幣歸一
1948年11月14日,關東公署公布:“實行貨幣改革,流通之舊幣,由關東銀行全部收回,并發行關東地方性貨幣。票額分別為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種!毙剂岁P東幣的正式誕生。從此,大連地區形成了以關東幣為唯一流通貨幣的格局。當天的《旅大日報》以《蘇軍幣完成歷史作用公署發行地方貨幣限期五天兌換完畢》為標題,刊登有關幣制改革的消息。二十多年前,筆者得到一份只有手掌大小,共計2275字的《實行關東地方貨幤改革宣傳要點》,從文字的表述可以看出,語言表達方式并不流暢,很明顯,是蘇方寫好后翻譯成漢文的。是當年由“關東職工總會 關東婦女聯合會 關東總農會 關東民主青年聯合會”聯合頒發的,目的在于推動這一幣制改革能夠順利完成。從文中不難看出,在推行這一幣制改革的當時,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可以用十分艱難來形容。
關東銀行紙幣的發行有如下特點:①它是大連自己的“關東銀行”發行的唯一貨幣,是旅大地區第二次貨幣改革中產生出來的新幣;②它的發行結束了旅大地區四幣同時流通的歷史;③有差別實施新舊幣兌換。大部分按1:1兌換,一部分按10:1兌換;④結束了外國銀行在旅大地區發行貨幣的歷史;⑤縮減了貨幣的發行量,從兌換的結果看,收回舊幣54億元,新發行的關東幣37億元。它作為一種地區過渡性貨幣,不是由所在國印制,它的印刷和印鈔紙均來自蘇聯,這也是蘇聯在中國最先印制的貨幣,且幣制改革發布的命令及《實行關東地方貨幣改革宣傳要點》也是蘇方制定或同意后,才由關東公署公布的。
圖二
我手中這張豎式《繳款收據》(見圖二)“ №3790民國38年度 歳入 住址 沙村 款別地方捐 項別 契稅 關東幣 貮百元”并有“右開款項已如數收訖 此證(徵收機關)劉德田臺照 中華民國38年8月20日”加蓋 “財政科土地房産股”和一橢圓形核訖“鞠玉樸”印章,在“銀行收訖印”欄內有一圓形絳藍色公章,只能看到下半部“會記股 核訖”等字樣。從這份1949年8月20日《繳款收據》,說明旅大地區當時所使用的錢正是關東銀行紙幣。
第三次幣改 實現了東北解放區幣制的統一
東北銀行于1945年11月15日在沈陽市成立,從1945至1950年,先后發行有伍角、壹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壹佰圓、貳佰圓、貳佰伍拾圓、伍佰圓、壹仟圓、伍仟圓、壹萬圓、伍萬圓、拾萬圓等14種面值50多個版別的地方流通券。
1950年6月16日,隨著東北地區(1948年11月12日東北全境解放)政治、經濟形勢的穩定和發展,東北銀行奉命接管了關東銀行,將其改稱為東北銀行大連分行。遵照當時東北局的指示,旅大行政公署(1949年4月27日改稱此名)頒發布告:“決定將發行的旅大地區關東幣以東北幣兌回”。進行了旅大地區的第三次貨幣改革,即把大連地區流通的“關東銀行”紙幣兌換成“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結束了大連地方貨幣“關東銀行”紙幣流通19個月的短暫歷史,實現了東北全境幣制的統一。兌換方式:一元“關東銀行”紙幣兌換二百七十元“東北銀行流通券”。
圖三
這張豎式《繳款收據》“№114”(見圖三),是我外公劉洪芝于一九五〇年九月三日將“東北幣貳萬圎整”交給“後牧城驛房地産管理處”辦理《土地執照》的收據憑證,上面蓋有“後牧城驛村 沙崗子村”豎式印章,隱約還能見到一紫紅色圓形“大連市人民政府房地産管理處”字樣的公章,在“銀行收訖印”處還蓋有“後牧城驛”和紅色“穆方戀”的橢圓形印章。充分見證了當時東北幣的使用情況。
《收據》呈現公安局直接參與第四次幣改
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收回東北銀行發行的地方流通券。規定9.5元東北幣兌換1元人民幣(俗稱第一版幣),從此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外)統一了金融貨幣體系。同年4月1日,東北銀行旅大分行改稱中國人民銀行旅大分行,同時,進行了旅大地區的第四次貨幣改革。.旅大地區根據東北人民政府的決定,自4月1日至5月30日期間進行貨幣兌換,4月30日前,東北幣允許在市場流通,使旅大地區的貨幣與全國統一。為此,周恩來總理還簽署了一個關于將流通中的東北銀行幣兌換成人民幣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令》。旅大地區正式使用第一套人民幣,比其發行之初晚了兩年四個月。
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止,在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的同時,先后發行了壹元、伍元、拾元、貳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貳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萬元、伍萬元共計12種面額,62個版別。票面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個正楷書體字,為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題寫。
圖四
在這次幣改中,還出現了一件挺奇怪的事情。眾所周知,旅大市公安局的本身不是金融機構,但在當年這個關鍵時間內,卻曾替代金融單位直接做貨幣兌換工作,讓人感到非常奇特。對此,我特意請教了幾位金融和公安史的專家,他們均認為“第一次聽說”,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事實的確如此。在我的手中真有這樣一張《收據》(見圖四)。其內容如下“第802號 收到 費 東北幣 七萬圎整 照$7.350— 旅大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經手人 張鴻良 印 1951年4月21日”。它真實見證了旅大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在規定時間段里,將百姓手中的東北幣兌換成人民幣這一罕見史實。這一顛覆性《收據》讓人感到驚奇,從而補充了大連金融貨幣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研究。更有趣的是,《收據》中用七萬元東北幣兌換了7.350元人民幣,就等于用1元東北幣兌換了0.105元人民幣,即9.5238元東北幣兌換人民幣1元,(兌換規定是:9.5元東北幣兌換1元人民幣),同當時的兌換比是有出入的,誤差金額18.42元 人民幣。
第五次幣改 讓旅大貨幣與全國同步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又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在種類和版別上較第一套人民幣大為減少,代替流通中面額較大品種繁多的舊版人民幣,即以新人民幣一元兌換舊人民幣一萬元,清除了國民黨通貨膨脹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健全了我國統一的貨幣制度。第二套人民幣有:壹分、貳分、伍分、壹角、貳角、伍角、壹元(紅、黑兩種)、貳元、叁元、伍元(五三和五六年版)、拾元等11種面額13個版別。其中“拾元”是1957年12月1日發行的。人們常說的“蘇聯版”是指第二套人民幣中 “1953年版”的叁元、伍元、拾元共三種票面,是由前蘇聯代印的。票面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個漢隸書體字,是馬文尉題寫。
圖五
我手中最后一張“沙崗子村1組1955年12月1日”辦理的《農業稅完稅證》字第42號(見圖五),記載著我曾外公劉德田所交的“應徵稅頟 (大冩)農業稅壱仟參佰肆拾伍 農業稅附加 貮拾柒”等款項所使用的正式第二套人民幣。上面還蓋有一紅色圓形“旅大市營城子區人民委員會農業稅専用章”,經手人是“姜啟昌”。
以前,我們談論旅大地區的五次幣制改革,只能從貨幣集藏的實物和旅大金融史的文字記載中獲得。時隔半個多世紀,這些鄉下老票據突然出現在筆者面前,真有些應接不暇,特別是見證第一和第四次幣改的兩個票據,讓我感到激動和驚奇。這五張老票據以自身的存在,真實地向人們講述并還原了旅大地區五次幣制改革的歷史,同時,它又像是一個個歷史鏈接中的缺環,填補了貨幣金融記憶中的不足和空白,成為見證那段歷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檔案。值得一提的是,在旅大地區的歷次貨幣改革中,得到了大連的公安機關的全力支持。
作者:王曉光
來源:《中國錢幣界》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