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崇禎(1628年——1644年)是明朝作為全國性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此時,朝廷內部黨爭不斷,官場腐敗嚴重,而南方則忙于鎮壓農民起義,同時,又不得不與地處東北的后金交戰,崇禎皇帝即位時得到的就是這樣一個明朝,一個風雨飄搖的明朝!
崇禎通寶錢始鑄于崇禎元年,即公元1628年,此錢鑄造量較大,版別品類繁多,大小輕重不盡相同,當前在市場上并不少見。而筆者所藏之品,正面以對讀方式鑄有“崇禎通寶”四個字,背面竟鑄有滿文“寶云”二字,直徑21mm,銅質低劣,形制輕薄,制作粗糙,字體簡略無形,頗具民間私鑄風格。此幣不解之處在于漢族政權明朝與女真政權后金互為敵對勢力之時,雙方的文字卻出現在同一枚錢幣上,究竟是誰?出于什么原因而鑄造了這種奇特的錢幣呢?讓我們一起去探析……
目前,泉界針對此幣有以下幾種推斷。第一,認為是清初民間私鑄,即當時的假幣。第二,由反清復明組織鑄造,如天地會,用以政治宣傳,籌集經費等。第三,安南國仿鑄中國的貨幣,以套取利益,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第四,入關后由清朝統治者鑄造,以安撫民心。第五,民間臆造,此處指老仿,用以出售給后世的集藏者。以上幾種說法雖然長期盛行,但始終無法定論。
1998年,上海某拍賣會上,出現了一枚天啟通寶背滿文寶云錢,私鑄風格濃厚。而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原來,女真族努爾哈赤原為明朝世襲冊封的指揮使,統一女真各部后,于萬歷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開始攻打襲擾明朝邊關。也就是說,此種類型的錢幣早在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就已鑄造,因此,筆者認為此幣極有可能是明朝對后金進行經濟干擾的媒介。其一,具有政治意義。錢幣正面以“天啟通寶”、“崇禎通寶”為錢文,以彰顯明朝對關外地區依然具有正統性,而背面則僅以滿文紀錢局名,表明此幣行用于關外的女真統治區,至少與女真族有關。其二,此幣銅質低劣,形制輕薄,可夾雜在后金流通貨幣中充數,以利明朝,并且可干擾女真經濟秩序。其三,寶云鑄錢局所鑄錢幣多較為粗糙,且有其獨特之風格,此舉有利于甄別敵我所鑄之錢,以防后金反制回流。其四,以貨幣為手段進行經濟干擾伴隨著戰爭多次出現。
當然,以上觀點仍是推斷,并沒有史料或其它證明相佐,在此也希望廣大藏友加以查證,并引起廣泛討論,以早日揭開崇禎通寶背滿文之謎!
作者:李臣
來源:《中國錢幣界》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http://www.ccbczpx.com/news/BZGG/15292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