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巳太平”背滿文“寶云”錢初探

        16-11-25 14:57:17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筆者近日得到一枚罕見的古錢幣,正面錢文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為“臣巳太平”,背面為滿文“寶云”。該錢黃銅質,厚實深褐色包漿,流通磨損自然,文字精神,制作還算精良,是一枚開門的年份到清的古錢幣。直徑28.2mm,厚3.0mm,重13.6g(圖一,圖二)。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在清代鑄幣中,無論是清政府,還是農民起義軍,或者花錢,錢文為“太平”或滿文“寶云”都很常見。這是因為“太平”兩字是吉語,乃官鑄、民鑄及花錢常用之詞。更有版式多樣含有“太平”兩字的太平天國錢幣。滿文“寶云”則廣泛存在于寶云局鑄幣的背文中。天地會支派小刀會,甚至有一種“太平通寶”背滿文“寶云”的小平錢。對于這種錢幣,馬定祥主編的《太平天國錢幣》(增訂版)是這樣說的:“這種錢背用滿文”寶云”,或出于一時權宜之記而鑄,以便當時混用于咸豐錢中……是上海小刀會早期鑄造之流通幣。”

          本文介紹的這枚“臣巳太平”,背面為滿文“寶云”錢幣,與上面列舉的幾種皆不一樣。首先它不是官鑄花錢,其次它不是太平天國錢幣,和已確認為小刀會的“太平通寶”背“寶云”也存在兩個字的差別。那它會不會是一枚民間鑄造的吉語花錢呢?“太平”兩字是吉語沒有問題的,配上滿文“寶云”也合理,畢竟這枚錢幣鑄造的年代是清代。關鍵是“臣巳”兩字生澀難解,既非地名,也不是天干地支,在漢語中兩字沒有連用,和“太平”兩字又無法通讀。從字體的鑄造的風格和筆畫的粗細大小來看,又有明顯的區別。“太平”兩字風格一致,兩字字體都狹長,筆畫較細;“臣巳”風格一致,兩字字體寬闊,筆畫肥大;應是鑄造者有意而為。看來,解讀這枚錢幣的關鍵就在于“臣巳”兩字。正當筆者為“臣巳”兩字百思不得其解之時,突然靈機一動,既然“臣巳”兩個字無法解讀,那為什么不考慮一下它是一個字,或者是一個字的一部分呢?對!“臣巳”合起來就是康熙的“熙”的上部分,這就是鑄造者煞費苦心,把“臣巳”兩字鑄造的又肥又大,風格與“太平”兩字迥異的目的所在,他就是想告訴大家,“臣巳”是一家,“太平”是一家,千萬別走錯家。

          既然“臣巳”確定為熙的一部分了,那它會不會是一枚以“臣巳”兩字暗示鑄造于康熙年間的民間吉語花錢呢?我看這種情況在當時歷史背景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就要提起清代著名的“文字獄”了。清代文字獄,是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的反動措施之一。貫穿了整個清代250年左右,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余年。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據不完全統計,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是世界歷史為止罕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恐怖制度。在這里僅列發生在乾隆年間兩次文字獄。一是杭州卓長齡著《憶鳴詩集》“鳴”與“明”諧音,被指為憶念明朝,圖謀不軌。乾隆帝對卓氏一家深惡痛絕,稱他們“喪盡天良,滅絕天理,真為復載所不容”。二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李一《糊涂詞》有語“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帥相,無非糊涂”。被河南登封人喬廷英告發,經查發現舉報人喬廷英的詩稿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為明,你不是謀反又是什么?檢舉人和被檢舉人皆凌遲處死,兩家子孫均坐斬,妻媳為奴。在這兩例案件中,無心而為的諧音字、合字都可以定以死罪,所以在滿清政府的高壓統治下,民間是不會有人冒著殺頭這樣的極大風險把康熙的“熙”字拆開、用于鑄造祈求幸福、寄托愿望的吉語錢的。那是什么人膽子那么大,敢把康熙爺拆得身首異處,并鑄造在錢幣上面呢?在清代,恐怕只有反清的秘密民間社團和農民起義軍敢這樣做了。這些不滿清朝統治的前朝遺民、有志之士、或者飽受壓迫的窮苦人民,恨不得把清朝的皇帝老兒千刀萬剮,殺之而后快,而又局限了力量對比的懸殊和出于自我保護、迷惑對手的需要,鑄造出這種或用于明志,或用于身份憑證、信物的錢幣。因此,“臣巳太平”從錢文上可以釋讀為把康熙身首異處天下就太平了,滿文“寶云”則是為了掩眼人耳目,保護自己,便于攜帶、保存和流通。

          在清代,哪個秘密團體或民間武裝力量鑄造了這種錢幣呢?本人認為是某一地區的天地會。關于天地會創立的時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至今尚無定論。天地會的問姓名詩“義兄問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楊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結義改姓洪”。問年月日詩“義兄問我何生辰,歲次排來是甲寅,良時吉月念五日,時逢子丑我出生”。清朝的甲寅年有幾個,分別是康熙十三年(1674)、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咸豐四年(1854)等。儀式舉行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都很清楚,但不代表是第一次的天地會儀式,大多天地會研究者認為成立的時間應是康熙十三年而當年確有入會儀式在木楊城舉行。因此,這枚鑄有“臣巳”兩字的天地會錢幣,可以從某方面證明天地會成立的時間不晚于康熙年間。而“太平”兩字為天地會慣用之詞,與天地會也有連帶關系。據傳天地會始祖朱洪英的家鄉,就在當時的太平府太平縣。故后來有用“太平”二字作為天地會組織的稱號,也有作為會中暗號的。前文提及的“太平通寶”背滿文“寶云”,和“太平通寶”背日月紋、月紋和“明”,為天地會支派上海小刀會的鑄幣,而“太平通寶”背“文”,則是浙江某一天地會所鑄之會錢。而在已經確認為天地會鑄幣的“皇帝通寶”有背滿文“寶”和漢文浙,“皇帝重寶”背漢文“當十”滿文“寶浙”,皆可表明當地天地會鑄幣背文常用滿文。因此,把這枚“臣巳太平”,背滿文“寶云”列為天地會鑄幣,合情合理。另外從形制上看,這枚錢幣內外郭粗大,和“太平通寶”背“文”相似。特別是內郭的肥大和風格,和多發現與浙江地區的某一天地會鑄幣“開元通寶”背“武”極為相似,因此,本人認為,它們應該是同時期某天地會鑄幣,而且可能是會首或等級別較高的領導人的專用信物。依據是“開元通寶”背上“武”和“太平通寶”背上“文”、“天朝通寶”背上“永”、“皇帝通寶”背上“圣”都比背文在其他位置的要規整,厚和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居中,局上為尊,因此厚重之品皆為會首之物,較輕較薄者,為普通會員會錢。這枚“臣巳太平”背滿文錢直徑只有28.2mm,在普通清錢中當屬折二,厚度卻達3mm,應該達到折五的厚度,也就是說厚度超越正常尺寸,這就是把它定為會首之物的依據所在。因此不排除有較輕薄的“臣巳太平”錢存在,只是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暫時未被今人發現而已。

        作者:陳培淮

        來源:《中國錢幣界》20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

        http://www.ccbczpx.com/News/qbdjbd/151524106.html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