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乘云
貴刊2016年第2期上“紹興元寶篆書折十大錢的商榷”,不是本人寫的。本人不同意文章觀點,現就此“紹興元寶”大錢談談看法。這是筆者呈貴刊第6篇文章,希望能發表,也是對意外的一個彌補,請張總編審核,致禮。
南宋高宗“紹興元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都為篆真對錢,許多折二錢背都有星月紋(圖A為筆者收藏的白銅折二錢)。另有“紹興通寶”錢,其中折五、折十型極罕見。
中國古錢幣因鑄造時代、材質、工藝有異,傳世的經歷,所處的環境、地域等不同,在人們面前呈現的形態各不相同,鑒別一枚錢幣:○1看型制、文飾:是否具有那個時代的風格氣息;○2看包漿:是否老舊、自然;○3看錢體:是否有自然磨損、磕碰;○4看銹蝕:是否牢結、自然、有層次;○5聽響聲:是否低沉非清脆。中國古錢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窮其一生難知一二,我們要多學、多看反復對照,非一日之功也。
“商榷”作者認為《中國錢幣》二00七年第三期文章“新收獲”所刊“紹興元寶”篆書折十大錢為“好事者所臆偽”,此觀點確實值得商榷。文作者說:“這枚大錢其篆法顯得如此別扭”。此“別扭”為不舒展、不自然,這是因為(圖1)拓圖不逼真、不準確,它與所拓之錢的錢文相差太大(圖2)。我們看原錢的“紹”字的絞絲旁,象古董花架上一只葫蘆,自然協調,而(圖1)“紹”字的絞絲旁又瘦又別扭。我們再看(圖2)錢上的“召”字,上下比例得當,比小平錢還要精準(圖3、4是筆者所藏小平對錢),而拓圖上的“召”象蛇窩里串出一條蛇,它與(圖2)的錢文相比自然是“無神韻可言”“字型也失之千里”。
圖1
圖2
圖3
圖4
“商榷”又談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上海首見“紹興通寶折十大錢”,刊登于戴葆庭前輩的《珍泉集拓》上。文作者說他也曾獲得一枚展示了錢拓。(筆者藏有一枚折五型,“中國古錢大集”稱之為“孤品”,供泉友鑒賞(圖5))。
圖5
文作者接著談到折十“元寶與通寶兩泉可謂高宗朝的姐妹錢”,“但今兩錢比較”,無“共性”,其“型制”、“錢文”“都無法同日而論”。
筆者還是這個觀點:就拓圖“紹興元寶篆書折十大錢”而論,它確實型制不“工整規范”,錢文不“秀美流暢”。但我們看原錢幣(圖2),它卻型制工整規范,錢文端莊周正,篆法極工,生坑硬銹歷盡滄桑,沒有一絲偽作痕跡。整個錢顯得古樸老舊、淳厚蒼勁,突顯大珍品不凡的氣質和風范。
筆者認為“商榷”文作者是沒有注意,此篆折十大錢除文章中有拓圖(圖1)外,在封2還有原錢彩照,因是生坑錢拓片不夠精確,才引起文作者否定的看法。
與友共同探討,不當之處謹聽賜教!
來源:《中國錢幣界》18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http://www.ccbczpx.com/news/BZGG/15292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