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民陳先生家里有一些父親遺留下來的早年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昨日,他來電咨詢:雖然外匯券不多,已過了兌換期,但是扔掉可惜,也不知道有沒有收藏價值?
昨日上午記者在陳先生家里看到,這些外匯兌換券有的面值一角,也有面值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不等。記者隨后就此事咨詢了中國銀行,銀行工作人員查詢之后告訴記者,這些1979年發(fā)行的外匯券在1995年1月1日停止市面流通,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通知必須全部兌換,因此現(xiàn)在早已過期,一分錢也兌換不了。
2008年9月,個人本外幣兌換“自由行”啟動,國家外匯管理局準(zhǔn)許北京上海試點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yè)務(wù)。此種與在街頭換零鈔一樣方便的兌換模式,今后也有望擴(kuò)展到江蘇。這種便捷讓人想到20多年前的不便——南京收藏界人士介紹,1980年前后流通的“外匯兌換券”,到1995年完成“歷史使命”,它不僅記載著那個年代的故事,其投資價值也在凸顯,7個券別9個面值的一整套上品外匯券,現(xiàn)在收藏市場的價格是6000元左右。
是商品緊俏時代的見證
南京永銀錢幣收藏品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陳永介紹,外匯兌換券是以當(dāng)時外國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等五類人所持有的外幣為兌換對象,在境內(nèi)特定的范圍內(nèi)同人民幣等值流通的票券。所謂特定范圍,比如在華僑商店等地方使用,可以買到許多憑人民幣買不到的商品。
外匯兌換券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事物,一共流通了15年左右時間。從版本上來看,一共有1979年版和1988年版兩種,從面值上看是7種:1979年的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1988年版的是50元和100元兩種面值。而它真正在市場上流通,是始于1980年。
外匯券推出的背景是改革開放初期商品還比較緊俏,而且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換取寶貴的外匯。“上世紀(jì)80年代、90年代初期商品緊缺,彩電、冰箱特別緊俏,憑人民幣很難買到,而用外匯券卻可以被允許每種限購一臺。”陳永介紹說,能使用外匯券購買到緊俏商品,當(dāng)時是很受鄰居親友羨慕的;倒賣外匯券的“生意”也應(yīng)運而生。“黃牛”們嗅到了其中商機(jī),展開了用人民幣換外匯券的“業(yè)務(wù)”——黑市價格大概是1塊2人民幣兌換1塊錢外匯券。不過隨著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必須靠外匯券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少,1995年1月1日,外匯券徹底停止了流通。
日益“絕版”收藏價值體現(xiàn)
上世紀(jì)90年代停止流通的外匯券,大多被回收到銀行。物以稀為貴,其收藏價值近年來日漸體現(xiàn)。有意思的是,對于外匯券屬于貨幣收藏還是票證收藏,業(yè)內(nèi)還有一些爭議。陳永介紹,贊同是貨幣的,認(rèn)為它有面值,可以在特定范圍流通;反對者則指出,首先,這套票是中國銀行而不是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其次也不是在全國流通,沒有哪種貨幣會在一個國家的特定范圍而非全部范圍流通。“目前來看,支持它是票證的比較多。”
在收藏市場上,外匯券的價格也是逐年上漲。據(jù)了解,1995年回收時,一套價格是400元左右,不久后到了900元。2007年左右到達(dá)歷史高位,全套上品外匯券揚升到7800元左右。目前有所回落。根據(jù)陳永了解,上述7個券別9個面值的全套,沒有包裝的大概4800元左右,有包裝整套品相完好的大概價格在6000元左右。其中最為“稀罕”的是50元和100元兩種高值券,1979版的50元券目前已成全套瓶頸,屬市場不多見的珍品,單張收藏價格現(xiàn)在2000元左右。
業(yè)內(nèi)人士認(rèn)為,由于外匯券存世量極少,隨著集藏和投資群體不斷壯大,后市還可能繼續(xù)上漲。就近年來的市場熱點分析,外匯券中的雙水印1角券、10元券和50元券是后市的潛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