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版人民幣1965年10元賞析(上) |
發布日期:13-07-04 09:48:3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趙晨陽 |
1960年,棗紅壹角券的問世拉開了第三版人民幣發行的序幕。這套人民幣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票面主題,又是我國掌握固定水印紙抄造技術和高水平印鈔技術的標志,尤其是吳彭越和鞠文俊兩位赫赫有名的雕刻大師合作完成的所有票券正背面圖案的雕刻,極具藝術感染力。因此,這套人民幣被奉為經典,是很合理的。
三版人民幣由6種輔幣券和4種主幣券構成,主輔面額搭配合理,符合我國當時的金融、經濟形勢;印鈔技術水平高,主幣券采用雙面多色凹版印刷,顏色數量達到3、4色之多;手工雕刻圖案生動自然,極富觀賞性,特別是5元券的煉鋼工人,是紙幣手工雕刻的一個經典作品;油墨、鈔紙均為我國自行生產制造;特別是自行研發的平凸版多色接線技術,更是中國印鈔史上最值得驕傲自豪的。極具藝術欣賞力的手工雕版圖案和多達3、4色的凹版印刷,使得三版人民幣的印制水平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最高面額10元券更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 (圖片1、2) ![]() 在這幅手工雕版作品里,我們能夠領略到吳彭越大師的手工雕版水平之高,功力之深。這幅作品的近景采用濃重的筆觸,刻畫了工農兵代表的形象,用看似粗細相近實則變化細膩的線條準確的描繪了各個形象的神態氣質、衣著和立體效果,人物形象生動自然;中景部分的人物形象線條較近景簡練,但仍以寫實的手法來描繪各個形象;遠景部分的人物形象則更為簡練,基本上只能分辨人物的臉型;最遠處的大會堂則采用了虛化處理。繁簡不同的處理,完美表達了作品的空間透視關系,真實場景的空間縱深感、層次感得以再現。 人物形象在層次上的描繪由繁到簡,過渡十分流暢,尤其是近景與中景部分,并不顯得過于突兀。但我們在欣賞時,仍然能夠感受到真實場景一樣的空間關系。無論是對線條的局部處理,還是對全局的準確把握都非常到位,可見吳彭越大師的技藝之高深。 (圖片4) ![]() 背面主圖為天安門,由中國雕版大師鞠文俊雕刻。這幅作品對天安門的描繪非常之細膩,雖然場景宏大,但天安門的窗欞、屋檐,廣場上的路燈等仍然清晰可辨;天安門的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描繪準確,明暗對比自然,富有立體感;與正面主圖一樣,采用由繁到簡的點線來表現場景的空間透視關系,流暢自然;天空采用留白處理,不施以任何點線的描繪,再加上廣場上的人群的對比,非常到位的襯托出了天安門的宏偉壯觀。 中國在50年代末期,在蘇聯奧洛夫工藝的基礎上發明了一項平凸版多色接線的線紋防偽技術。該技術的原理是將多種顏色構成的線紋按顏色逐一轉移至平板上,再由平版轉移至鈔紙上。印刷出來的線條,每一根線條由兩種以上的顏色組成,而且不同顏色之間精確連接,線條流暢而無斷線或錯位。這項多色接線技術比單純的以凸版印刷為基礎的奧洛夫工藝的印刷難度和印刷精度更高,防偽能力也更強,是我國在20世紀中期印鈔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在當時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項非常先進的防偽技術,是我國乃至世界印鈔史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技術發明。 三版主幣券均有采用平凸版多色接線技術,而且顏色數量多達3色以上,印刷精度和難度都非常高。其中1、2、5元各有一處平凸版多色接線底紋,10元券則增加到2處。 (圖片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