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近代以來印有漢字的外國紙幣芻議(二) |
發布日期:14-01-14 09:31:4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三、印有漢字的日本紙幣 漢字傳人日本前,日本沒有通用的定形文字。距今1700多年的晉武帝太康6年(公元285年),漢字開始傳入日本。 漢字傳入日本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官方文字來記錄日語。后來,日本出現了兩套文字系統:“平假名”和“片假名”。其中平假名是用漢字草書形體加以簡化造出的一套文字,片假名是借助漢字楷書形體片斷造出的一套文字。假名產生后,日本官方正式的文字仍是漢字,日常使用中以漢字為主、假名為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近代。近代以來,日本文字改革運動興起,政府逐漸采納民間關于國語國字改革的建議,實施了一系列措施,漢字的使用被限制,假名和羅馬字的使用比例大大增加。 但是,在日本紙幣上漢字仍然被廣泛運用。 日本近代第一套紙幣是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大藏省于1872年發行的印有漢字的“明治通寶”紙幣。從這套1872年發行的紙幣到“日本帝國通用紙幣”,再到“日本銀行兌換券”,以至1946年以前發行的“日本銀行券”,紙幣的名稱和單位均使用漢字。日本紙幣去漢字化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這之前日本紙幣的面額均作“XX圓”,直到1946年發行的50日元時才將“圓”改作“円”,并加上拉丁字母“Yen”。筆者由此認為,至少1946年以前的日本紙幣基本上以漢字為主要文字。1946年以后,日本紙幣上開始不斷增加假名,但時至今日,日本紙幣上仍印有漢字。 四、印有漢字的朝鮮(韓國)紙幣 朝鮮民族歷史悠久,但擁有自己文字的歷史只能從公元1443年算起,僅有五百六十多年。 而在公元676年新羅國(公元4—7世紀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割據國家之一)統一半島以后,朝鮮半島就開始大規模使用漢字,學習漢文化,并以漢字來記錄朝鮮語的固有詞和結構系統。 從公元7世紀到近代,朝鮮半島使用漢字已逾千年歷史。1945年光復后,朝鮮半島分裂為二,南北方幾乎同時于1948年實行“廢除漢字,專用朝文”的文字政策。所謂廢除漢字,其實不過是廢止書寫漢字,代之以朝文拼寫而已。 近代以來,朝鮮半島紙幣上的文字均受國家文字政策的影響,經歷了漢字為主朝鮮文為輔和全部使用朝文2個階段。 (一)漢字為主朝文為輔階段 朝鮮半島近代第一套紙幣是朝鮮李氏王朝高宗李熙在位期間于1893年發行的印有漢字的“朝鮮兌換券”。該券印有“戶曹兌換券”為內容的漢字(戶曹是朝鮮六曹之一,負責掌管戶籍、賦稅征收、國家與各單位郡縣的會計預算等),還印有“此券以通用正貨交換也”和面額“XX兩”等內容的漢字。從該套紙幣一直到北朝鮮1947年發行的“北朝鮮中央銀行券”和南朝鮮(韓國)1958年發行的“韓國銀行券”,歷經五十多年,朝鮮半島紙幣上均以漢字為主要文字。 (二)全部使用朝鮮文階段 20世紀50年代南北朝鮮雖然都不約而同地推行“廢除漢字,專用朝文”的政策,但原因有所不同。韓國在戰后成為美國的保護國,美國希望增強西方文化對韓國的滲透,減少韓國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進而“脫亞入歐”,因此對“廢除漢字,專用朝文”全力鼓動。于是1958年韓國銀行發行的紙幣從1000元券開始去除漢字而全部使用朝文(之前發行的年號同為1958年的“五拾圜”、“五百圜”券仍以漢字為主)。朝鮮戰爭的勝利后,蘇聯十分擔心中朝關系的升溫會弱化其對朝鮮的影響甚至撼動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地位,因此也極力支持朝鮮“廢除漢字,專用朝文”。于是1959年朝鮮發行的第二套紙幣也開始去除漢字而全部使用朝文。從此至今,漢字在朝鮮(韓國)紙幣上消失了蹤影。 五、印有漢字的越南紙幣 漢字是隨著古代中原人民的遷移而傳人越南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以適遣戍”。趙佗時,自中原地區不斷遷來的“徙民”們,在“與越雜處”、互通婚姻的長期生活、生產交往過程中,也逐漸成為地道的越南人。由于當時越南部族還沒有文字,漢字便在此生根開花,在越族中流行了起來。到公元968年,越南建立自主國家后,長期與中國保持“宗藩關系”,漢字正式成為越南的通用文字。16~17世紀,歐洲的一些傳教士為了傳播基督教教義和出于開拓殖民地的需要,開始使用拉丁字母來標注越南語的發音,后來逐漸推廣、完善,揭開了越南語拉丁化的序幕。到1935年,法國殖民者統治下的越南政府開始要求各學校用拼音文字進行教學,1936年明令廢除漢字。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后,以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正式將拼音文字確定為越南的國家正式文字。 綜上可見,漢字在越南的傳播和使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對越南歷史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廢除漢字,故而印有漢字的紙幣應見于30年代之前殖民政府統治下的越南,即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時期的越南紙幣。另外,雖然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20世紀40年代宣布將拼音文字確定為越南的正式文字,但漢字仍作為輔助文字見于該政府發行的紙幣中。由此觀之,越南近代印有漢字的紙幣分別由兩個政權在兩個不同時期發行。 (一)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時期的越南紙幣 法國殖民者扶持下的越南政府全稱為印度支那蠔邦大南帝國(安南帝國),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之一。這一時期越南紙幣主要由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發行。東方匯理銀行成立于1875年,總部設于巴黎,主要辦理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印度支那的業務。在廢除漢字之前,該銀行發行的貨幣均印有漢字,內容主要有行名“東方匯理銀行”和紙幣面額“XX元”等。 (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發行的紙幣 1946年至1958年,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發行了多套紙幣。這些紙幣均印有漢字和越南拉丁字母,其中漢字的內容主要是國名“越南民主共和”和面額“XX元”。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發行的最后一套印有漢字的紙幣是1951~1953年越南國家銀行發行的“新越南盾”(越南實行幣制改革,1新越南盾兌換100舊越南盾)。由于當時越南尚未完全解放,新中國對這套紙幣的發行提供了援助,由上海印鈔廠承擔印刷任務。 20世紀6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不斷惡化,蘇聯開始積極插手越南問題,并利用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優勢加大援越力度, 目的之一是為了拉攏越南反華。 另外,越南黨內“反華”勢力抬頭,胡志明逝世后,越南開始執行一條“親蘇反華”的外交路線。故而雖然越南民間還流行使用漢字,但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在越南紙幣上印漢字已經不再可能。 六、印有漢字的新加坡紙幣 1965年獨立建國的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主要有華族、巫族(馬來人和印尼人)、印度族和少數歐亞其他民族,僅官方語言就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印度語(泰米爾語)四種。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中國(包括港、澳、臺)以外華人最集中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新加坡的華人已占全國總人口的75%左右, 華語(漢字)在新加坡雖然不是唯一官方語言,但其使用人數卻是最多的。 從1967年至今,新加坡紙幣上均印有漢字,但內容僅為國名“新加坡”,紙幣面額均用英語表示。另外要指出的是,新加坡紙幣上均印有該國財政部長的印章,而韓瑞生、胡賜道、李顯龍、吳作棟等歷任財政部長的印章均鐫刻有漢字,這也是漢字在新加坡紙幣上的體現。 除了上述5個國家的紙幣印有漢字外,英屬海峽殖民地 、英國殖民時期的馬來西亞、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東帝汶厄斯科多、法國殖民時期的高棉(柬埔寨)、荷蘭殖民時期的東印度群島 、日本殖民時期的菲律賓等近代歷史上的國家和地區的紙幣上也印有漢字。原因主要是這些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生活著大批的華人華僑,殖民者為了維護統治,也將漢字印在它們發行的紙幣上。由此統計,近代以來紙幣上印有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多達十幾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