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冠花錢“招財進寶”吉語喜人 |
花錢也稱“花泉”,花錢雖不紀值行用,但屬古錢的重要部分,流傳下來,有的也是珍稀之品,頗具收藏價值。花錢內容龐雜、豐富,或吉語、或生肖、或祈福、或祝壽、或賀喜、或求富、或驅邪,甚而秘戲……等等,圖文并茂,形制各異、構思獨特,大都具有創意,既有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又有史料價值;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花錢,不僅反映了時人的思想感情、愿望和信仰,也體現一定的民俗、民情,有的不乏皇家遺風遺韻,十分精美,特別是奇品、異品、珍品值得玩味、收藏、研究。
筆者藏有一枚帶冠花錢“招財進寶”(見圖),錢文奇妙,十分有趣。此錢下部略呈橢圓,上部有一頂帽冠,即圓形花錢之上戴一頂碗形帽冠,冠頂有一掛孔,冠左右各有一穿孔,形制特別,吉語喜人。 筆者曾見某飯館將此樣的“招財進寶”組合字,寫在門玻璃上,吸引顧客;又見有人用金紙剪其字貼在紅紙上出售,還見有的大紅燈籠上貼有此樣的“招財進寶”金字,紅紅火火,金光閃閃,既喜慶,又祝愿,吸引人的眼球,討人喜歡。 錢面“招財進寶”四字,為奇妙的組合字,圓內字自右向左橫讀,“招”的“扌”旁與“財”字共用,“財”字偏旁“貝”與“寶”字合用,而“寶”字非“缶”寶,寶蓋頭下的右部筆劃是“爾“的異筆,當歸類為“爾”寶;“進”字為繁體字,下鑄有一元寶;帽冠內“桂”字,表明為清廣西鑄錢局造。 錢背“黃金萬兩”四字,組合也奇妙,圓內字從上而下直讀,“黃”字下部的“八”字筆劃與“金”字共用,“金”字的底部筆劃與“萬”字頭部的筆劃共用,且“黃金”二字左右各鑄有一元寶,由“黃”字下部“八”字如左右手托之。 此枚花錢為黃銅質,重約30克,通高為5.3cm,通寬為5.1cm,下部呈橢圓,直測圓外徑為3.4cm,橫測圓外徑為3.3cm,三個穿孔均為0.5cm,左右穿孔略有銅汁;花錢的穿有圓穿、花穿、雙穿、穿不居中等形制,此枚花錢為三穿,即有三孔,比較少見。 《中國收藏•錢幣》專刊總第二期,曾于2006年刊載了張或定先生、張勁峰先生、張哨峰先生合寫的《罕見的壯族甘王爺顯圣花錢》一文,文中介紹此錢也是一種帶冠花錢,由一枚圓形花錢和一頂花冠組成,即圓形花錢之上戴一頂碗形帽冠,冠頂有一系孔,花錢正面背面頂部碗形冠處有“甘王爺顯(圣)”字樣,其下圓形部分正面背面分別對稱分布有“長命富貴”四字和“保佑平安”四字,反映的是廣西象州地區壯族民間宗教信仰與漢民族民俗的融合,是壯族文化的特征,花錢帶冠,也許是一種體現。據該文介紹,從該錢形制、鑄造特征、文字、銅質及銹色看,帶冠的甘王爺顯圣花錢為明代鑄造。而筆者所藏此枚帶冠花錢“招財進寶”為清代廣西錢局所鑄,從“帶冠”來說,似為同一區域的一種傳承,具有鮮明的壯族文化特征。 戰國晚期的趙國曾鑄行過“三孔布”,由“圓足布”演化而來,“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制,對后世影響很大。筆者推測,帶冠花錢“招財進寶”的設計鑄造者,大概受“三孔布”的啟發,也給此花錢鑄了三孔,與“三孔布”一樣,錢首一孔都居中;另兩孔,“三孔布”分鑄于左右足部,而帶冠花錢“招財進寶”卻分鑄于左右肩部,均具對稱美。“三孔布”是我國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現存于世的,大都被泉界評定為一級,價值不菲;帶冠花錢“招財進寶”的設計制造者,既有借鑒名珍的雅趣,更具創意的膽識,使此花錢別具一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