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4年12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這是一枚早年收藏的宋代三教合流人物圖花錢,青銅質,方孔圓錢。正面為方孔的左、上、右分別雕刻著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的頭像;方孔的下方是象征宗教建筑的圖案。背面為描繪宋代社會生活的一幅民俗畫面:方孔的左上方是運行于漂浮的云層中的太陽;上方是一座宋代宗教建筑;左方是一個正在玩耍的兒童和一只蹲坐在地上的狗;方孔的右方是一位坐在矮凳上的讀書人;下方是一個正在撒尿的男童。這枚花錢因沒有文字,讓筆者研究好長一段時間,終于有了結論。這枚花錢上雕刻的人物頭像栩栩如生,生活場景形象逼真,體現了雕錢藝人的不凡功力。
這枚花錢為宗教錢,表達了古人對儒教、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信仰。宗教錢在花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風俗民風。這類花錢對研究我國宗教歷史文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三教”的說法在東漢時就已出現。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及外來的佛教。孔子和老子都是先秦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不是宗教的領袖。孔子、老子被神化,被說成宗教的創始人,是后人塑造出來的。隋唐之時,佛教、道教都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提倡,與儒教并列,形成了三教鼎立的局面。《廣弘明集》卷一載有《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時提及儒、道、釋三家。牟子作《理惑論》,論儒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語解《般若經》;這些皆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見。“三教合流”的說法據說由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道家學者陶宏景較先提出。為宋以后的三教合流鋪平了道路,儒釋道三教最終從沖突走向了融合。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說法。“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三教合流,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北宋的三教合一,反映了代表封建統治者的以儒教為中心的勢力的增強,佛、道兩教均有了主動向儒教接近的趨勢。三教都力圖吸收另外兩教,把它們當作自己體系的一部分。三教以不同的文化功能最終實現了和諧共存,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指的就是儒家治理國家的意識形態、道教主要“治身”、佛教主要“治心”。唐宋以后,直到鴉片戰爭,這種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總格局始終沒有改變。
在了解區分三教和三教合一時,有一條界限是需要明確的,站在佛、道的宗教立場上說三教一家,和以三家觀念統一到一個宗教形態之中是有著根本性的變化,是觀念發展的結果。以羅汝芳、管志道為代表的王學弟子以士人階層為中心,逐漸向其它階層推廣的傾向,既流行于官僚,也流行于農、工、商。因為,善書、功過格都不再拘泥于吻合過去型的儒、佛、道的界限,而將三教混合一致,并以自己的實踐立場為中心,理解三教的信仰和學問,因而作為新的民眾道德而勃興流行。于是,在民間廣泛受其影響的情況下,真正具備三教合一性質的“三一教”之類就應運而生了。將儒家視為儒教的說法也大多來自此時,從三教到三教合一的轉變,是與明清時代的社會需求合拍,也和儒家思想的演變相呼應。
王重陽推崇三教合一,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全真道教經王重陽,馬鈺,邱處機,尹志平,李志常等幾代掌教的宣傳,及當時金元兩個朝廷的推崇,雖有過被限制發展的歷程,但在三教合一的歷史推崇做法中,幾代全真道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儒釋道三教和諧關系的形成歷史,不僅揭示了不同宗教之間具有相通性的精神,也說明了從文化上化解宗教沖突、走向宗教和諧的可能性,對于當今世界宗教文明沖突的解決具有歷史借鑒意義。
在今天的一些旅游景點,還能找到“三教合一”景點。如:貴州鎮遠城東的中和山上有青龍洞古建筑群,建于明代中葉,至今有500年的歷史,為道、儒、佛三種宗教的寺廟群。又如:高廟在寧夏中衛城北的城墻的高臺上,建于明永樂年間,稱“新廟”,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筑群,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它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廟,共塑有各類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極。再如:懸空寺,在山西渾源城南恒山金龍峽的半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迄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
這枚花錢和通常的表達古人宗教信仰的宗教錢有些不同,它屬于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一種杰出的紀念幣。儒、釋、道三教在宋代的思想融合,影響了中國思想史近千年,生動形象地記錄了這一思想文化史上的深刻巨變。這枚花錢品相上佳,存世量少,極為難得,收藏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