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上海灘龐大的收藏大軍中,收藏錢幣家族中的女性可以說是一支勁旅。她們不辭勞苦,東奔西走,孜孜以求地期望得到她們的意中之物
——古今中外的錢幣,她們的“紅袖”將申城的錢幣市場攪弄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據好事者了解,申城玩錢幣的女性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收藏,稱作集幣;二是買賣,稱作倒幣。而倒幣者又可分為專業和業余兩種。在這些玩錢幣的女性中,各種年齡層、職業等的“女士”、“小姐”皆有,其間的所見所聞,也足見世態風情。
滬南某新村的姚女士,自前年退休之后就迷上了集幣,每天她的身影總是出現在豫園附近的幾個錢幣集市上,一旦覓著一枚或數枚正中下懷的錢幣,她的臉上就會笑得像一朵菊花。前些日子,她到浦東三林地區的女兒家做客,午餐后“玩錢癮”又開始發作,獨自一人上該地區集市東逛西走,期望覓到錢幣攤。沒多久,她便瞧見了一個錢幣攤,那里林林總總擺放著上百枚各種古今錢幣。姚女士從口袋里拿出放大鏡,俯彎著腰,一枚一枚地照視著,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語。約一個小時左右,她的手里便揣著4枚銅質錢幣,均是清末民初的產物。雙方經過討價還價,以總價300元人民幣達成買賣。姚女士旋即打車回到自己家,欣賞起剛剛得來的戰利品。而女兒和女婿見母親一個下午不見蹤影,急得團團轉,兵分數路四下尋找,后來電話打到老人家里,大伙才松了一口氣:老人家真是“鉆”進銅錢眼里去了。據悉,姚女士現在收藏錢幣約達500多枚,在當地一帶享有“錢幣收藏王后”的美譽。
滬中某實業公司會計師劉女士,玩錢幣歷史已有五載。她玩錢幣很是“專業”——專玩宋代錢幣。據她稱,玩這個朝代的錢幣者為數不多,原因是宋朝所鑄造錢幣數量十分有限,如能覓得一枚,足以抵得上明清時期的近百枚錢幣。因此,寧可少而精,不愿多而濫。現在,劉女士收藏“宋錢”已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她的小小錢幣收藏箱也被命名為“金不換”。
滬西某大學李教授唯一的業余愛好就是集幣,附近的公園、俱樂部和工藝品商店等處,每到周末必見她的身影。如今她已擁有“方孔”、“銅板”、“銀元”、“外幣”四大系列,總數約達200余枚。浦東新區文登路上的趙小姐,原本在一家化工廠工作,因效益不好,便辭職玩起錢幣來,在集市上設有固定的攤位,專業設攤售賣錢幣,每月也能掙到上千元。不過,她的錢幣珍稀品很少,原因明擺著,即使是偶得稀品,片刻便轉手高價賣出而落袋為安了。住在趙小姐家沒多遠的顧小姐乃是一位明智的業余玩家,憑借著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眼光,以低價購買進珍稀之品,束之高閣,以待時機“拋出”。據她稱,她現在的錢幣值已是幾年前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了。高橋地區某新村的季女士,雖然說是一位剛入門的“錢幣之友”,可她憑借女性特有的靈氣、嗅覺、勤勞,在這二三年里,足跡幾乎遍布滬上所有的錢幣市場,如今覓藏的錢幣可以稱得上蔚為大觀:從原始貝幣、春秋戰國的刀幣、布幣一直到現在的人民幣,應有盡有。每半年度,季女士會將所購進的古錢幣加以篩選,把品相端好的留下,把品相略次的賣出,以保證其存藏的錢幣枚枚是精品。
上海灘錢幣市場仿佛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魔力,收藏也罷、發財也罷、懷舊也罷、弄潮也罷,這些女性在該領域里真實地表現自己,勾勒著各自豐富的業余生活……
作者:蕭菡,寫于2007年
整理自中國集幣在線幣市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