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劉 征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828/2008082714352896767.jpg)
川下離川點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828/2008082714352882250.jpg)
川下右兩點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828/2008082714441883770.jpg)
川下接川點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http://www.cb-h.com/upfile/wangdan/20080828/2008082714441875484.jpg)
川下大中小點
清世祖福臨順治元年(1644年)冬,在京都置戶部寶泉局,設爐百座,以銅七鋅三搭配鼓鑄黃錢(即黃銅制錢)。之后,法由紅爐、翻砂、刷灰、銼面、滾邊、磨洗而后成錢。每開鑄一期稱卯,千錢為串,每1.2萬串為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故亦稱之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增加數,稱為加卯。
雍正四年(1726年),寶泉局分設四廠即:東四牌樓四條胡同的東廠,北鑼鼓巷之千佛巷后的西廠,轉橋北之三條胡同的北廠,東四錢糧胡同的南廠,鑄行至清末。期間,多次務令精工如式,嚴禁沙板、錘扁、減重及無銼、滾、磨、洗等工序的私鑄幣入市流通,一經發現,嚴懲不怠。寶泉官局歷經260余年,是規模最大、鑄量最多、鑄期最久的中央錢局。
順治(1644年至1661年)錢有五式,其中面文順治通寶皆楷書,區別在錢背即:一為光背式,二為紀局單字式,三為紀局單字加一厘式,四為紀局滿文式,五為紀局滿漢文式。順治中后期,因各府、鎮地方局鑄幣大小輕重不一,又因奸商利用制錢重量和成色等差距非法私鑄,暗取暴利,為加強幣制管理,壟斷經營,順治十四年(1657年),戶部平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僅先由戶部寶泉局獨家鑄第四式順治錢即:面順治通寶、背以滿文紀局的穿左寶、穿右泉二字。每文重由原來的1.25錢增至1.4錢。統一制錢的材質、形制和文字等,由央局管理發行。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殘留的鑄幣體系,真正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并延至清末宣統時期,使各代制錢均按此類背文形式鑄幣。錢面漢文,錢背滿文,既是年號寶文錢,又是滿漢文二體錢,同時也是民族間文化融合的實證。
順治通寶滿文寶泉式,背文變化只是小異,其面文多數為小通或大通兩大類版別。在大通版別中,筆者經多年收藏,在數萬枚四式順治錢中發現有川下帶點的特殊版別錢。其背文變化不多,有順字川部下方三個離川小方點、三個接川小圓點、從左至右不同大小的接川小點。三枚川下點順治錢,單從順字上看,有相同處,也有相異處,說明什么呢?
2000多年前,春秋至秦,布類錢系中的斜肩空首布有三川钅斤,钅斤指布的衡制重量,三川即指伊、洛、河三條河,此幣鑄行于三川之函谷關以東豫西地區。又如唐會昌開元通寶背紀地穿上洛字錢,鑄地洛陽,也臨洛河。難道川下三點與鑄地及水源有關?答案是否定的。
順治通寶見有川部右豎無點,左、中豎卻各有一點;川下左兩點;川下右兩點;川下既有點,川部左外側還有點;川下無點,卻在頁部末筆處與通點之間有點。另在通上或通下、寶上或寶下也時能見列點(或叫星)。
顯而易見,順治錢多方位的星點變化,筆者認為只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那就是在不失此類錢文整體結構和書風的前提下,增加不同的星或點,殆為同一時期同一匠人同一工藝,為了區分爐別爐次,便于入庫和發行,有意在雕刻母錢時,先后做出的不同記號,俗稱爐記。此類順治特殊版別,可為深入研究順治四式錢提供有利的實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