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幾個月,由于受到奧運會因素的影響,限電、限產等因素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業增長值增速。經濟學家雖然每每"失望",但大都認為,工業增加值會在本月迎來反彈。
"不過,最終的下落表明,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預期日益悲觀,經濟活力已經顯著下降。"魯政委說。
"硬著陸"風險加大
隨著物價快速回落,而GDP等主要宏觀經濟的數據又紛紛下滑,市場上終于再次傳出了宏觀經濟有"硬著陸"風險的聲音。
所謂"硬著陸",簡單的理解就是,經濟增速急劇下滑,經濟活躍度明顯下降。與此同時,經濟生活領域出現失業率上升、居民不敢消費、企業不敢生產等情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出現了兩次由于外需放慢帶來的經濟下滑,上一次便是發生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其時,我國GDP增長率從1996年的10%迅速下滑到了1999年底的7.6%。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在昨日數據公布后的第一時間指出,由于當前經濟增長率已經開始低于9.8%的潛在增長率水平,"經濟硬著陸的風險明顯加大"。
上海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則指出,1997年是我國上一次通貨緊縮的開端年,當GDP數字在當年三季度由10%以上下滑到9%以下,持續5年的通貨緊縮開始,因此,本季度經濟增速下滑至9%可以被視作是進入了通貨緊縮的經濟增速轉折點。
但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卻對"硬著陸"不以為意。在她看來,GDP數據的突然下降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就業數據和保持更高層次的增長,比GDP數據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