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貨幣珍品——僑匯原幣存單 |
發布日期:2007-2-27 9:0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承武漢藏友鄒定宏先生割愛,本人有幸獲藏由中國銀行于建國初期印行的“僑匯原幣存單”一套。由于該存單所特有的“專一”性,使它成為研究新中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舉之時,鼓勵僑匯存款,支援國家建設的重要貨幣實物,也成為了中國銀行在建國之初為吸收更多的外匯存款,而業務創新的歷史見證。 因該存單在藏界十分少見,收藏報刊亦鮮有披露,相關文字記載甚少,所以我們有必要加以研究,以探尋其應有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該套存單共4枚,系定額存單,分別為港幣10元、20元、50元、100元4種面額,均為豎式無水印三色印刷;花紋邊框顏色分別為紅、紫、綠、黑四色。全套存單圖案規整、格式統一、印制精美,為鈔紙印制。除面額和票券號碼、存單簽發日戳有別外,其余圖案、文字均相同。票券上均有“江門中國銀行”印及其負責人“賈秀新章”和“江門中國銀行”鋼印等。存單都蓋有簽發戳記:10元券和100元券同為“公歷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一日”,20元券和100元券同為“公歷一九五○年七月十七日”。 票券背面有“代發機構背書”、“抬頭人或持有人背書”、“接受存單須知”等文字。 新中國建立伊始,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就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二是平抑物價的波動,三是銀行存款的增加。1950年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第一次全國工作會議,會議提出,1950年全行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鞏固人民幣陣地,實行現金管理,大力組織公私企業的劃撥清算;積極動員可能組織的資金;暢通匯兌;扶持進口,組織僑匯……其中大力組織存款,掌握外匯,控制游資是其主要工作。新中國百業待興,急需積累大量的外匯資金,而僑匯是當時我國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組織僑匯存款,最大限度吸收外匯資金則成為了銀行的工作重點。 人民銀行于1950年作出規定:僑匯原幣存單分美金與港幣兩種,各僑匯業根據接到之委托書,匯總后交中國銀行,由中國銀行發給相等數額的各種僑匯存單解匯。存單簽發地區為廣東、福建及僑匯較多地區。 僑匯業也叫僑批業,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連帶家信或簡短附言的匯款憑證。僑批業又稱“批館”、“批局”或“民信局”,是一種專門經營華僑、附有信件、匯款的私人金融機構。僑批業有國內、國外之分。國外僑批業大都設于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其業務經營是向華僑收攬僑匯后,委托國內僑匯口岸的僑批業,解送僑匯的專門行業。它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為限制我國僑匯匯入的特定歷史的產物。直到解放初期,由于一些國家對新中國的敵視,而對我華僑匯款仍是百般限制,以至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的很多華僑匯款,還是不得不通過民間的僑批業匯回祖國親人手中。據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汕頭市支行于1949年11月5日,開始接駁第一宗僑批匯兌業務,仍由僑批局憑保先支付款項,數日后按常規辦理解付手續,至1950年1月15日,共有10次僑批,登記批信15萬多封,金額為797萬港元。由此可見當時全國僑批匯兌業務數額之巨。 根據以上文獻記述,可以判定,我所收藏的這套存單是我國的海外華僑于解放初期,通過民間的私人金融機構———僑批業匯回祖國大陸的。具體經辦這4筆僑匯業務的國內僑批館為“和昌盛記”和另一機構,它們分別于1950年7月17日和1950年6月21日將該4筆僑匯匯款予以解匯。由此可見,中國銀行在建國之初,以創新方式推出的“僑匯原幣存款業務”,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促進僑匯的暢通和僑匯的及時解匯,確保僑匯存款的保本保值,促進僑匯增加,增強國家的外匯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中國銀行僑匯原幣存單實物所載文字及相關資料可以推斷,該存單實際行用時間應為1950年5月至1951年11月,大約為1年零5個月。 僑匯原幣存單屬于“特種貨幣”。《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一書將特種貨幣定義為:“為適應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各種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印制發行了多種代金券和本幣等特種貨幣,嚴格在特定條件下,在一定范圍內流通使用。”我認為,該存單不僅是新中國特種貨幣品種,而且還是新中國罕有所聞的特種貨幣珍品,極具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因為它行用時間只有一年多,且此存單按規定銀行存放期為15年,報廢后必須銷毀,因此能存留至今日者,亦屬鳳毛麟角,所以在錢幣收藏中難得一見。(《金融時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