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幣 |
發布日期:2007-2-25 8:5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第二套人民幣 | | | 第一套人民幣具有戰時貨幣的性質,單位價值低,貨幣面額種類、版別較多,印刷質量、紙質較差,存在種種不足。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統一全國財經工作,在很短的時期內實現了金融物價的基本穩定,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財政收支基本實現了平衡,并略有結余。為了進一步健全和鞏固我國的貨幣制度,以便利交易和核算,國務院于1955年12月21日發布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新幣(第二套),收回舊幣(第一套),新舊幣的折合比率為新幣1元等于舊幣1萬元。1957年11月1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發行金屬分幣的命令》,決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3種硬分幣。這是人民幣硬幣發行的開端。 第二套人民幣共發行了11種面額,分別是紙幣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硬幣1分、2分、5分;由于后來對1元券和5元券的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使第1套人民幣的版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即1分券(幣)2種、2分券(幣)2種、5分券(幣)2種、1角券1種、2角券1種、5角券1種、1元券2種、2元券1種、3元券1種、5元券2種、10元券1種。這套人民幣面額結構較為合理,首次實行主輔幣制,并發行了金屬分幣,其面額結構體系成為未來各套人民幣結構體系的基礎。 由于當時國內印鈔生產能力不足,又缺少高檔專用印鈔紙,因此面額3元、5元、10元的人民幣由國內設計繪樣,委托前蘇聯代印,稱為蘇印"三種票"。后來,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廢除中蘇兩國經濟技術合作的各項協議,召回在華工作的全部蘇方專家,導致中蘇關系惡化。對此,我國政府采取緊急措施,1962年7月-1964年5月向蘇方索回代印資料;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限期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知》,規定從4月15日起,蘇印"三種票"停止在市場流通,至5月14日止為收兌期。收回蘇印"三種票"后,市場上大票缺乏,不利于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為此,1962年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深棕色5元券,其主景圖案與蘇印5元券相同,但該原版是由我國自己的雕刻師刻制的,印鈔紙首次采用了國產滿版水印紙。由于當時不具備生產10元券的條件,因此,該5元券是第二套人民幣中我國自己設計、雕刻、印刷及當時一段時期內市場上流通的最大面額貨幣,在當時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云、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極大的重視和關懷,尤其是周總理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該套人民幣的初步設計方案,于1950年1月上報中共中央,同年5月,中央原則批準。陳云批示:"此事應該準備,但僅僅是準備,不能草率。必須講究紙質之統一,圖案之適當,顏色之配備,秘密符號之擬制……,此外,票面尺寸、票額大小,均須慎重研究才能決定。"1951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再次上報了人民幣的設計、印刷方案。周恩來親自審核了該方案及每一個票版的畫稿,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即人民幣上不要印毛主席的像、"中國人民銀行"行名排列應將從右向左改為從左向右的的順序排列,并提出了許多重要修改意見,如1分券的主景設計中,原面的汽車是我國裝配的美式汽車圖樣,建議"還是改一下為好,免得外人誤會"; 2角券上毛澤東號機車頭上有毛主席像,建議改為五角星;1元券原設計稿主景為天安門,有紅旗、彩燈及毛主席像,批示將紅旗、彩燈和墻上掛像去掉;2元券原設計稿為金黃色,與其他主幣色調很不協調,且1元券與2元券之間的色樣,"在廣大勞動群眾的習慣上易于混淆",建議改為藍色;5元券的主景"民族大團結",原設計稿為群像中有人高舉毛主席的畫像,周恩來指出:"民族大團結的主景可用,但根據毛主席的意見不要把他的像畫上",后換為兩幅語錄牌,周恩來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及"中國各民族大團結萬歲";對10元券,周恩來指出原設計的工農兵主景中的"農婦","年紀太蒼老,要畫得健康一些","戰士的形象不夠英勇,手中拿的還是美式卡賓槍,不恰當",要求重新修改完善。中央領導人的極大關懷和明確指示,為很好的完成這套人民幣的設計與印刷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套人民幣發行后,人民群眾熱烈稱贊新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主要因為:一是這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分票以工業、交通為主題,角票反映農業機械化,搞好生產、建設工業的場面,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1元、2元、3元券分別采用北京天安門、延安寶塔山、井岡山龍源口圖景,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5元券和10元券則表現了各族人民大團結和工農聯盟的主題思想。二是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采用左右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三是除分幣外,其他面額人民幣全采用膠凹印刷,10元券還采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線技術。這套人民幣的 | 1953年1分 | | | 1953年1元 | | 1953年3元 | | | 1953年10元 | | | 1956年1元 | | 1956年5元 | 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防偽反假功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四是人民幣采用廠藏、蒙、維吾爾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和各種面額字樣,且均為各族著名人士書寫,便于在少數民族地區流通使用。
這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為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職員馬義蔚書寫,已成為書法精品,后兩套人民幣仍沿用此字體,現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行標基本采用這一字體。 這套人民幣的紙分幣開始發行時,有冠字號碼,后停止生產發行。80年代初,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市場活躍,硬分幣供應緊張,于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恢復紙分幣的生產和發行,但這次發行的紙分幣只有冠字,沒有號碼。 這套人民幣中的紅色1元券發行4個月后,發現有嚴重的變色、脫色、油墨溶化變粘、花紋模糊不清等現象,經調查分析,確認油墨性能不佳,油墨中的連結料不好。后1元券進行改版,采用黑色代替紅色。 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健全和鞏固了我國的貨幣制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