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中國集郵文化市場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在人們對集郵的認識走向另一個極端、把郵市與股市相提并論的情況下,發育不完備的文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市場競爭機制的發育。人們越發清醒地認識到,集郵文化產業的發展還缺乏必要的生存基礎,于是集郵長期被置于空中樓閣之境地。
2·改革開放30年集郵發展的特點與規律
2·1集郵文化發展迅猛,民間集郵文化貢獻巨大
改革開放30年來,集郵文化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認,中華全國集郵聯成立以來,積極推動集郵活動的開展,為發展中國集郵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辦報辦刊、舉辦郵展、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郵活動……通過這些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形式,使集郵迅速從紛繁的文化活動中脫穎而出,“春風無偏見,瑞氣靄衡門”,成為家喻戶曉的高雅愛好。與此同時,集郵聯又以其居高臨下的優勢,普及與提高并重,深入開展集郵學術研討,加強集郵學術成果的總結和推廣,組織集郵家著書立說,促進了學術研究的繁榮與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集郵者的個性要求越來越高,統一模式下的集郵活動不能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而且近十年來,由于多方面原因,全國集郵活動發展出現了嚴重失衡、不夠和諧、缺少作為的態勢,由郵政設立的基層集郵組織好多名存實亡,集郵聯的作用不能得到更好發揮。“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傳統、郵史、專題、普票、原地、極限、生肖、文獻、郵緣、蜀陵、齊魯、網絡、郭潤康集郵研究會等民間集郵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彌補了前述之不足。由于民間集郵組織以共同的志趣將會員聯系在一起,因此有較強的親和力、凝聚力;由于創建者多思想解放,敢于開拓,善于求新,因此其發展往往令人側目;由于其文化活動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于是定期例會、集郵聯誼、通訊交流、調劑余缺……成為主流,并開展得有聲有色,也使得民間集郵組織迅速發展為集郵文化的生力軍。
民間集郵文化貢獻巨大,是歷史的產物。它無聲地表現了對非和諧現狀的一種探索或抗爭,也有效地促進了集郵文化的深入發展。隨著集郵文化的前述雙向發展,民間集郵團體更多側重普及推廣,各級集郵協會更多側重提高和規范,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2·2集郵經濟的發展如“彩虹”高懸,呈現兩端低落中間凸起的運行特點
論及中國集郵,無論如何避不開集郵經濟——這是一個“想說愛你不容易”的話題。集郵經濟的發展如“彩虹”高懸,呈現兩端低落中間凸起的運行特點。前端的低落期實際上是郵市的起勢期: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集郵經濟的認識還遠未到位,“集郵長知識,愛好頗高尚”仍是大眾集郵的主流,改革開放之始全國僅有5萬集郵者[2],這很能說明問題。中間的凸起期反映了集郵事業的“偽科學發展”特點:隨著集郵保值、增值效果日益明顯,一些稍有余資、頭腦靈光的人士率先將銀行存款投入郵市。當看到即得利益后,大批期望改善經濟條件的國民迅速將目光集中到“方寸”之地。“全國個體郵商曾超過兩萬戶”[3],“1998年《中國集郵報》公布集郵者2000萬,民間集郵報刊估計3000萬之上”[4],實際上是大眾趨利的一種直接反映。在這種形勢下,“郵政集郵收入由80年代初可計算的依據為每年3000萬左右到1988年90多億”[5],郵票市場價格也被迅速拉高遠遠脫離價值規律和價格平衡杠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種勢態,也為后來郵市長達數十年的炒作埋下了伏筆。隨后進入低落期,2002年《中國集郵報》有“集郵愛好者1400萬”之說[6],“據2007年統計,全國會員約有122萬余人”[7]。最具有說服力的是2008年郵市的理性發展和“奧運行情”的平淡流向。2006年末至2007年上半年,郵市突然發力,以“庚申猴”、2003年小版、奧運系列等“績優郵品”為代表,迅速形成“龍頭優勢”,拉動整個郵市大盤迅速上揚,甚至令人懷疑形成了“動車效果”。但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集郵者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理智和平靜,市場于2007年下半年開始再次滑向“地平線”,政策無法繼續左右郵市,價值規律終于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郵票價值的回歸和集郵者日益理性的態度終于得到了全面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