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郵政局“4·23”一紙封庫令,把原來庫存在全國各地(市)、縣級郵政倉庫里的1992年至2001年期間發行的編年郵票、年冊(基本)全部收繳到了各省郵政局的庫房里,統一封存。目前,具體封存的郵票、年冊到底有多大的量?局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有關分析人士根據1992年至2001年這十年間郵政發行的編年郵票、小型張的量來推算,這次封存的總量達到近百億元人民幣。對于這次大規模的郵票、年冊統一封存行動,絕大多數群眾和郵人鼓掌稱快,也有個別人冷眼旁觀。但無論是稱快者還是旁觀者,大都認為,這至少表達了國家郵政決策部門迫于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30多位人大代表正式提案的壓力而采取的挽救集郵、挽救郵市的一種善意和具體行動。
縱觀近10多年來中國郵政的發展歷程和群眾集郵活動以及郵市的興衰,我們可以發現多次出現新郵印量擴容、減量、再擴容的怪圈。由于新郵發行政策上出現的偏差和失誤,導致了十多年來國家發行的大量編年票、小型張超過了社會需求、大量沉淀,低于發行面值長期在市場上打折傾銷的不正常狀況,就連廣大人民群眾寄遞包裹也不準貼用郵票了,群眾集郵活動萎縮、集郵愛好者大量流失,郵市蕭條,影響極其惡劣。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以達到挽救集郵、挽救郵市的目的,今年3月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以楊先龍為代表的30位人大代表聯名提案被正式立案,提案提出了包括“全部銷毀1992年至2002年期間沒有售出的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小型張、郵資郵簡、郵資封、禮儀郵資封、郵資片、特種片等”多余的郵票在內的七條措施和建議,并且要求國家郵政部門公開銷毀這些郵資票品的數量及品種。
面對封存數量如此巨大的郵資票品的后期如何處理的問題,社會上出現了幾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種意見是全部銷毀這些郵票、年冊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他們認為銷毀這些郵壇“垃圾”是變相銷毀國有資產。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錯誤,兩者是根本挨不著邊的事!銷毀這些超過社會需求的大量“垃圾”郵品,不等于銷毀國有資產!最近互聯網上有郵友針對這種錯誤觀點,打了個生動的比方:一位旅客花500元買了一張到北京的飛機票,這張印制椅美的飛機票本身的成本價值可能只值幾元錢。那么為什么乘客需要花500元買它呢?因為它是一個登機憑證,500元的價值體現在旅客可以用它乘坐飛機到北京。郵票是郵資預付憑證,其本質和飛機票一樣。它的價值不體現在郵票本身這張紙上(包括印刷、運輸、保管郵票的成本),而體現在郵政全網職工提供的活勞動和固定資產提供的物化勞動及通信服務的價值上。請問:假如某航空公司銷毀了1億元沒有賣出去的飛機票,能說這個航空公司的資產就損失了1個億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該公司只是損失了飛機票的印刷成本、運輸費、保管費等。同樣道理:國家郵政局銷毀100億元沒有賣出去的、積壓在庫存內的“垃圾”郵票,怎么能夠說成是國有資產損失了100億元呢?持“銷毀郵票就是銷毀國有資產”觀點的人,不是自己別有用心想騙人,就是一個糊涂蛋!如果國家郵政每年印制50億元面值的郵票放在倉庫里,就等于給國家創造了價值50億元的國有資產,那么干脆就讓國家郵政局什么都不干,光印新郵票好了……真是豈有此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僅完全可以否定那種“銷毀郵票就是銷毀國有資產”的錯誤認識,而且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盡快銷毀這些郵壇“垃圾”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必要性。銷毀這些封存的多余郵票、年冊,郵政損失的只是很小的郵票印刷成本、運輸和保管費用,犧牲的只是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但是,通過銷毀這些“垃圾”,可以很快恢復郵政部門的良好信譽和社會威望、改變“國家名片”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消除郵票打折、不準寄遞包裹等不正常的狀況在群眾中造成的負面影響;極大地提升集郵的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集郵隊伍中來。同時,銷毀這些“垃圾”郵品,還可以使郵市輕裝上陣、改善投資環境,極大地激發投資者對郵市的投資熱情,堅定投資信心。從而營造出國家郵政取得更大的發展和創收機會、群眾集郵收藏活動蓬勃開展、郵市投資長久健康發展的“三贏”局面。
摘自:大江南收藏